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视联网典型应用场景机器人可视具身VR遥操控技术,涵盖其定义、核心概念、主要应用场景、面临的共性挑战、关键技术、对网络基础设施的详细需求,以及未来的产业发展趋势。机器人VR遥操作将人类操作员置于沉浸式虚拟环境中,通过VR设备直观地控制远程实体机器人,从而显著提升远程操作的直观性、精度和效率。报告将详细阐述网络带宽、延迟、算力、稳定性和高可靠性等关键网络要素对VR遥操作性能的决定性影响,并展望该技术在工业、医疗、危险环境作业等领域的广阔前景。
1、难点与共性问题
机器人VR遥操作技术虽然前景广阔,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这些问题往往相互关联,需要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1.1 时间延迟
时间延迟是遥操作系统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对操作员的性能和系统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时间延迟可能对遥操作性能产生以下影响:
①运动到运动(Motion-to-Motion, M2M)延迟:这是衡量用户最新动作与相应机器人反馈显示之间延迟的关键指标。高M2M延迟导致操作员姿态与机器人姿态在3D显示帧中出现明显差异,从而产生遥操作误差。这种误差会迫使操作员暂停后续动作,延长任务完成时间。
②操作效率下降:延迟会降低操作员对远程环境的实时感知和决策能力,导致远程车辆的过度转向或转向不足,以及对加速和制动踏板的不规律调整。
③认知负荷增加与不适:延迟显著增加了操作员的认知负荷、焦虑感以及运动规划和控制的挑战。在VR/AR应用中,用户动作与相应视觉反馈之间的延迟可能导致恶心或眩晕等“模拟器病”。输入滞后会使交互感觉迟钝,破坏沉浸感。延迟还会破坏音频、视觉和触觉反馈的同步性,降低临场感。
④任务完成率下降:在网络条件严重恶化的情况下,任务完成时间会显著增加,成功率急剧下降。
1.2 人机交互沉浸感与疲劳
人机交互的沉浸感是VR遥操作成功的关键,但伴随而来的是操作员疲劳问题。
①沉浸感挑战:实现远程环境的临场感,包括视觉、听觉和触觉反馈的实现,是虚拟协作的主要难点。尽管VR技术旨在提供高度沉浸的体验,但VR系统本身也可能引起用户不适,但如果虚拟环境无法实时响应用户动作,沉浸感就会被打破。
②操作员疲劳:在人机协作中,认知疲劳的累积显著影响人类操作员的性能,尤其是在遥操作和共享自主模式下。这种疲劳累积可能导致机器人操作事故。在虚拟现实机器人手术模拟器上进行的4小时连续训练后,外科医生的技能指标(如完成时间、运动经济性、掉落次数和主工作空间)均出现统计学上的显著下降。这表明长时间的VR遥操作可能导致操作员身体和精神疲劳,从而降低操作精度和效率。
1.3 传感器数据处理与融合
VR遥操作依赖于来自远程机器人的多模态传感器数据,其处理和融合面临复杂挑战。
①数据量巨大:机器人配备的摄像头、激光雷达、力传感器、触觉传感器等会产生海量数据 。
②实时性要求:传感器数据必须实时传输和处理,以确保操作员获得最新的环境信息并做出及时决策。任何延迟都会影响操作员的感知和控制响应。
③异构数据融合:融合来自不同类型传感器(如视觉、深度、力、触觉、惯性)的异构数据,需要复杂的算法来同步、校准和整合信息,以构建一致且准确的远程环境模型。点云数据常存在失真和遮挡,使得还原物体表面细节变得困难,可能导致遥操作中的错误决策。
④计算资源需求:传感器数据处理(如图像处理、SLAM、运动规划)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尤其是在嵌入式系统和边缘计算场景中。例如,实时SLAM和3D语义重建需要GPU进行密集计算。
1.4 安全性与可靠性
机器人VR遥操作系统在关键任务中的应用,使其安全性与可靠性成为重中之重。
①通信中断与网络安全:遥操作系统依赖通信网络连接操作员和机器人,通信中断或网络降级会严重影响系统性能。网络延迟、抖动和丢包会显著损害视觉感知和控制响应。网络攻击(如DDoS攻击)可能危及控制系统,导致机器人故障或异常行为。
②容错机制:故障容错是指系统在部分组件失效时仍能继续正确运行的能力。在遥操作机器人系统中,需要设计容错机制来应对硬件故障、软件错误、通信故障和环境故障。例如,在通信中断的情况下,遥操作机器人必须能够安全地继续其功能或停止 。
③冗余设计:通过提供多条数据路径或复制关键组件来增强网络冗余,从而提高可靠性和可用性。在机器人层面,冗余度(如冗余自由度机械臂)可用于在满足主要任务的同时执行次要任务,或在组件故障时提供降级(graceful degradation)能力 。
④QoS保障:实时遥操作系统需要通过服务质量(QoS)机制来管理和优化网络流量,确保关键应用获得必要的带宽、速度和可靠性。QoS目标包括流量优先级、带宽管理、最小化延迟、抖动和丢包。
1.5 运动规划与控制算法
实现机器人VR遥操作的流畅和精确,需要先进的运动规划与控制算法。
①运动学与动力学:机器人运动控制涉及控制机器人和机械臂运动的系统和技术。这包括机器人机构的数学建模(运动学)和力与运动的关系(动力学)。精确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是VR控制中实现精确运动的基础 。
②运动规划:运动规划涉及确定机器人在任务空间或配置空间中的路径,以避开障碍物并到达目标位置。自适应运动规划允许机器人根据实时传感器数据动态调整路径,以应对环境变化和障碍物 。
③反馈控制:闭环控制系统利用传感器反馈来纠正误差,实现更精确的控制。这包括独立关节控制、多变量控制和力控制 。力控制对于机器人与环境的交互至关重要。
④奇异性与冗余度:机器人运动学中的奇异性是控制算法的挑战,指机器人处于某些配置时,其自由度会减少,导致无法在某些方向上运动。冗余度(即机器人拥有的自由度超出完成任务所需的最小值)可被用于避免奇异性、避障或执行次要任务。
2、关键技术
机器人VR遥操作的实现依赖于多项前沿技术的协同作用,这些技术共同构建了沉浸式、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远程操作体验。
2.1 沉浸式感知与显示技术
①VR/AR头戴显示器(HMDs):HMD是提供沉浸式视觉体验的核心硬件,能够显示立体图像,增强操作员的深度感知。它们利用头部跟踪技术,使操作员的视角与机器人摄像头同步,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②立体视觉与3D重建:通过机器人搭载的立体摄像头获取3D视觉信息,并在VR环境中进行实时重建,为操作员提供精确的空间感知。3D模型重建可以显著提高用户对机器人状态的理解。
③触觉反馈(Haptic Feedback):触觉反馈技术通过力、振动和表面纹理反馈等信息,增强操作员的物理感知能力,弥补视觉不足。例如,在精细操作中,触觉反馈可以帮助操作员感知物体位置和变形程度,即使在视觉受限的情况下也能成功抓取。
④多模态传感器融合:将来自摄像头、激光雷达、力传感器、数据手套等多种传感器的信息进行融合,以构建更全面、准确的远程环境模型,并提高数据可靠性。
2.2 高精度定位与建图 (SLAM)
①同步定位与建图(SLAM):SLAM是移动机器人技术的核心,允许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中构建地图的同时确定自身位置。在VR遥操作中,高精度的SLAM技术对于操作员理解远程环境、规划机器人运动和避免碰撞至关重要。
②激光雷达与视觉SLAM:激光雷达-based SLAM通过激光雷达传感器进行三维环境扫描,实现精确的建图和定位。视觉SLAM则利用摄像头获取丰富的视觉信息,在物体检测、识别和环境语义理解方面具有优势。
③多传感器融合SLAM:融合激光雷达和单目视觉等多种传感器数据,可以平衡各自的弱点,提高定位精度和重建地图的质量。例如,一种改进的SLAM和3D语义重建方法通过投影和插值技术,将低密度激光雷达点云与语义分割图像融合,生成密集的语义深度图,显著降低了定位误差。
2.3 先进控制算法
①预测控制(Predictive Control):预测控制是应对通信延迟的关键技术,通过构建远程环境与机器人的虚拟模型,预测系统未来状态,并据此生成控制指令与视觉反馈。这使得操作员能够获得即时反馈,即使在存在显著延迟的情况下也能保持系统稳定性和操作透明度。
②共享控制(Shared Control):共享控制机制允许人类操作员与机器人之间分担控制职责,机器人执行部分自主任务(如避障、保持稳定),而操作员进行高层决策。这种模式可以减轻操作员的认知负担,并提高复杂任务的执行效率。
③冗余度利用:对于具有冗余自由度的机器人机械臂,其额外的自由度可以被算法利用来优化次要目标,例如避免奇异点、避开障碍物、优化关节限制或在力控任务中提供柔顺性,同时完成主要操作任务。
2.4 多模态人机接口
①数据手套与VR控制器:这些设备作为操作员输入的主要手段,能够捕捉手部姿态、手势和运动,并将其映射到机器人动作。这种直观的控制方式比传统操纵杆更自然,尤其适用于精细操作。
②可穿戴触觉设备:与数据手套结合,可穿戴触觉设备能够将机器人感知到的力、振动和纹理反馈给操作员,增强临场感和操作精度,尤其在视觉受限或需要精细触觉的任务中。
③直观的用户界面设计:VR遥操作的用户界面应以人为中心,易于学习和使用,并能清晰地呈现远程环境信息和机器人状态。
2.5 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建模
①精确的数学模型: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是VR遥操作控制的基础。运动学描述了机器人各关节和末端执行器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几何关系。动力学则涉及驱动机器人运动所需的力和力矩。
②实时计算与控制:这些模型用于实时计算机器人的正向运动学(从关节角度推算末端姿态)和逆向运动学(从末端姿态推算关节角度),以及正向动力学和逆向动力学。精确的建模和高效的计算是实现流畅、精确VR控制的关键,尤其在需要高带宽和低延迟的场景中。
③奇异性处理:机器人运动学中的奇异性(即某些构型下机器人失去部分自由度)是控制中的挑战,需要通过算法(如阻尼最小二乘法)或利用机器人冗余度来避免或鲁棒处理。
3、总结与展望
本文重点探讨了“可视具身遥操控”这一视联网典型应用场景,系统分析了其技术内涵、核心优势与硬件基础,并深入剖析了其在迈向实用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核心挑战与关键技术路径。
当前,该技术已展现出颠覆传统人机交互模式的巨大潜力。通过VR/AR、力触觉反馈等沉浸式技术,它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的感知与操作边界,为在危险、遥远或高精度环境中执行任务提供了全新范式。然而,正如本文所述,其发展仍受制于时间延迟、沉浸感与疲劳的平衡、海量异构数据的实时处理、系统安全可靠性等诸多共性难题的解决。
突破这些瓶颈,依赖于感知显示、定位建图(SLAM)、先进控制算法、多模态人机接口等关键技术的持续协同创新。尤其需要强调的是,高性能网络基础设施是承载这一切的基石,其对低时延、高带宽、高稳定性的严苛需求,构成了“视联网”能力建设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展望未来,尽管前路挑战重重,但“可视具身遥操控”技术的演进必将深刻重塑工业、医疗、应急等诸多领域的工作模式。其发展将是一个跨学科、跨产业协同攻坚的过程,需要我们在理论研究、技术攻关与工程实践上持续投入,共同推动这项极具前景的技术从概念走向成熟,从演示走向规模化应用,最终构建起高效、安全、智能的远程操作新生态。
作者:李杰、谢柠蔚、刘丽娜、史宛鑫、田孜孜
单位:中国移动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