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每天喝多少含糖饮料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科普作品
原创
投稿邮箱:shiheng6285309@163.com
收藏

科普专家:吴玉颜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

在现代生活中,含糖饮料已成为许多人日常饮食的常客,这些饮品凭借便捷的获取方式和甜美的口感,渗透到三餐与休闲场景中。然而,伴随含糖饮料消费频次与摄入量的攀升,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也在持续上升。而含糖饮料的过量摄入,正是诱发这一疾病的重要可控因素。厘清每天喝多少含糖饮料会增加糖尿病风险,不仅是科学护糖的关键,更是预防代谢疾病的基础。

1、什么是含糖饮料?

含糖饮料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额外添加了糖,如蔗糖、果葡糖浆、葡萄糖等的饮料,不包括100%纯果汁、未添加糖的纯牛奶或无糖豆浆。

常见的含糖饮料主要分为几类:

碳酸饮料:如可乐、雪碧等,这类饮品含糖量较高,且多含二氧化碳,易引发腹胀;

调味饮料:如柠檬味饮料、蜜桃味汽水等,虽口感清爽,但含糖量非常高;

奶茶与甜味茶饮料:市售奶茶含糖量极高,甜味茶饮料也需警惕;

乳酸菌饮料:多数常温乳酸菌饮料为改善口感添加大量糖,而非发酵产生的天然糖,需与无糖酸奶区分;

能量饮料与运动饮料:这类饮品为补充能量添加糖和咖啡因,普通人群日常饮用无需额外摄入。

需要注意的是,含糖的核心是“添加糖”,而非食品本身含有的天然糖。添加糖的特点是吸收快、升血糖速度快,且几乎不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属于空热量成分,长期过量摄入易打破代谢平衡。

2、每天喝多少,糖尿病风险会升高?

关于含糖饮料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全球多项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已得出明确结论:含糖饮料摄入量与2型糖尿病风险呈正相关,即喝得越多,风险越高,且不存在安全阈值,只要摄入就会增加风险,摄入量超过一定标准后,风险会显著攀升。

2.1权威机构的“控糖底线”

世界卫生组织在成人和儿童糖摄入指南中明确建议:游离糖摄入量应低于总能量摄入的10%,最好低于5%。按成年人每日推荐摄入2000千卡能量计算,10%的上限对应50克游离糖,5%的理想上限仅为25克。

而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进一步提出:成年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且不建议成年人饮用含糖饮料。这一建议的核心依据,正是含糖饮料对血糖代谢的直接影响,一杯常见含糖饮料的含糖量,往往已接近或超过每日理想上限。

2.2不同饮用量对应的风险数据

每日摄入100-200毫升含糖饮料:2型糖尿病风险较不饮用者会大幅增加。这一剂量看似少量,但长期累积会导致血糖波动频率增加,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负担逐渐加重。

每日摄入200-500毫升含糖饮料:风险提升至25%。此时添加糖摄入量已达到或超过每日推荐上限,胰岛素敏感性开始下降,身体对血糖的调控能力减弱。

每日摄入≥500毫升含糖饮料:风险骤增至30%以上,甚至显示风险翻倍。这一剂量下,添加糖摄入量常超过50克,长期会导致体重增加、内脏脂肪堆积,直接诱发胰岛素抵抗,进而损伤胰腺β细胞功能,为糖尿病埋下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对含糖饮料的代谢反应更敏感——即使每日摄入100毫升以下,糖尿病风险也可能比普通人群高很多。这是因为高危人群的胰岛素调节系统本就脆弱,添加糖的摄入会进一步加速其功能衰退。

2.3为何含糖饮料会诱发糖尿病

诱发体重增加与肥胖,奠定糖尿病基础

含糖饮料的空热量特性是关键:每100毫升含糖饮料约含40千卡热量,一瓶500毫升的可乐约含200千卡热量,相当于一碗米饭的热量,但液体形式的热量远不如固体食物能带来饱腹感,喝一瓶可乐后,人仍会正常进食,额外摄入的热量便转化为脂肪堆积。

长期如此,易导致超重或肥胖,而肥胖会直接引发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会分泌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使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即使胰腺分泌足量胰岛素,也无法有效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利用,导致血糖升高。

导致血糖骤升骤降,损伤胰岛素调节功能

含糖饮料中的添加糖在体内会快速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葡萄糖直接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

为降低血糖,胰腺会被迫分泌大量胰岛素;当血糖因胰岛素作用快速下降时,又可能出现低血糖反应,引发饥饿感,进而促使人们再次摄入含糖食物或饮料,形成血糖骤升骤降-胰岛素过量分泌的恶性循环。长期反复的高负荷刺激,会让胰腺β细胞逐渐疲劳,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下降,最终无法满足身体调控血糖的需求,导致糖尿病发作。

3、如何科学减少含糖饮料摄入?

优先选择无添加糖饮品,逐步替代含糖饮料以实现少喝目标

日常饮水应以白开水、矿泉水为首选,也可选择以下健康饮品:淡茶水,不加糖和奶精,既能补水,又能摄入茶多酚等有益成分;无糖苏打水、气泡水:适合喜欢碳酸口感的人群,可加少量柠檬片、薄荷叶调味,避免添加糖浆;无糖乳制品:纯牛奶、无糖酸奶、无糖豆浆,既能补充蛋白质和钙,又不含添加糖;淡柠檬水、淡蜂蜜水:柠檬片泡水不加糖,或用少量蜂蜜调味,避免过量摄入果糖。

学会看标签,避开隐形糖陷阱

看“碳水化合物(糖)”含量:根据国家标准,低糖指每100毫升含糖量≤5克,“无糖”指每100毫升含糖量≤0.5克,优先选择无糖或低糖产品;

看配料表:配料表中糖的位置越靠前,说明添加量越多,应尽量避开配料表前三位含“糖”的产品。

替换消费场景,减少被动摄入

早餐时:用无糖豆浆、纯牛奶替代甜豆浆、含糖酸奶;

下午茶时:用坚果、水果替代奶茶、果味饮料;

运动后:若运动时间≤1小时,喝白开水或淡盐水即可;若运动时间>1小时,可选择无糖运动饮料,避免普通能量饮料;

聚餐时:提前告知服务员不需要碳酸饮料,主动点白开水或淡茶水,避免被他人带动饮用。

4、结束语

总之,健康的饮食不是剥夺,而是选择,当我们清楚每天喝含糖饮料就会增加糖尿病风险时,便会更理性地看待手中的甜饮料。从现在开始,减少含糖饮料摄入,为身体的代谢平衡减负,才是对长期健康最有效的投资。

声明: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内容来自:科普作品

评论
干召庙镇贾迎春
少师级
学习科普知识,少喝含糖饮料,保持身体健康。
2025-10-11
老于学科普
少傅级
已阅
2025-10-10
广播发烧友@
太师级
适量就好
202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