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者的乐园,探秘中国光学学会成都科普基地。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2025蓉遇科普”科学美空间——中国光学学会成都科普基地
中国光学学会成都科普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依托天府兴隆湖实验室,以“光领未来·智绘人生”为核心理念,聚焦光电技术科普。自2024年5月16日国际光日启动运行以来,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构建了覆盖科普展览、互动体验、实践实验、课程培育的多元科普体系,为青少年、科技爱好者及公众提供了沉浸式光电科技学习平台。现将2024年1月至2025年6月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地建设与开放情况
基地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于2025年5月16日正式对社会公众开放,包含三大核心功能区域:
光电科技展览馆:以历史长卷形式呈现人类对光的探索与应用,系统展示光作为能源与信息载体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光电产品互动体验区:通过“智慧家庭”“智能装备”“人机互动”等场景,直观呈现光电技术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光电科技实验区:设置自动抬杆系统、智能家居安防、感应路灯、3D成像装置等实验系统,鼓励公众动手参与“驾驭光能”实践,领悟科技创新逻辑。
自2024年挂牌成立以来,基地已接待成都市民参观学习超5000人次,成为西南地区特色鲜明的光电主题科普空间。
二、重点科普活动开展情况
1.2024年5月16日国际光日启动活动
以“光学,打开探索宇宙之门”为主题,联合四川省光学学会、天府兴隆湖实验室等单位举办大型科普活动,吸引中国探月工程(四期)总设计师于登云院士、许祖彦院士等多位光电领域专家,以及教育界、科技企业代表参与。活动内容包括:
专家科普报告:围绕“我国月球探测实践与展望”“光之剑的梦想与追求”等主题,系统讲解光学技术在宇宙探索中的应用;
基地授牌与合作签约:完成中国光学学会成都科普基地正式授牌,并与全国广电研学联合体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探索“科普+传媒”“科普+新工科教育”融合模式;
学术与科研联动:同步开展光电期刊群学术交流、科研项目“揭榜挂帅”活动,推动科普与科研双向赋能。
2.常态化科普服务与课程培育
自2024年5月运行以来,基地通过在线免费预约、定制研学课程等方式,为四川、浙江、黑龙江、广西等地的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学生及市民提供多样化科普服务,累计服务超5000人次,覆盖青少年科普、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技能培训、科研职业规划等领域。2025年国际光日期间,基地还联合电子科技大学开展“量子力学畅谈”主题直播,吸引400余位科技爱好者参与,扩大科普覆盖面。
三、特色与成效
“体验+实践”双驱动:通过互动装置体验与实验系统操作,将抽象的光电技术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场景,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光电科技的兴趣;
“科研+教育”深融合:集聚在川科研院所、高校光电领域专家,开发系统性科普课程,并与“大中衔接”教育模式结合,助力新工科人才储备;
“线上+线下”广覆盖:通过网络直播、在线预约等方式突破地域限制,实现科普资源跨区域共享,辐射西南及全国多地。
四、未来展望
2025年,科普基地制定了年度目标,线下计划接待公众1.5万人次以。下一步,基地将立足成都、辐射西南,持续完善光电主题科普空间建设,深化与教育、传媒等领域合作,开发更多“可参与、可互动、可传播”的科普项目,助力青少年和光电技术爱好者“遇见光、驾驭光”,为我国光电技术由跟随到引领提供人才与科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