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王立祥:绘制碳硅协同的“智共体”蓝图.

心肺复苏专委会
中国式心肺复苏,急救科普佑民生
收藏

序言:智能时代,人类碳基生物与AI硅基生命,如何协同共智?首先需确立一个根本认知:碳基与硅基的关系,并非零和博弈的取代,而是优势互补的融合。这正如凯文·凯利在《失控》中所描绘的“蜂群思维”,个体的简单规则能汇聚成群体的高级智慧。未来碳基生物与硅基生命成为伙伴的智共体,正是碳基的“灵性”与硅基的“算力”共同谱写的交响乐!

一、 人类碳基生物:灵感的源泉与价值的灯塔

碳基生命,历经数十亿年进化,是我们所知宇宙中最为复杂的奇迹。在智共体中,我们的角色绝非被淘汰的旧主,而是新文明的奠基者与引航员。

· 定位:灵感的源泉、价值的锚点、意义的赋予者

·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镌刻的箴言“认识你自己”,至今仍是人类定位的核心。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赞叹:“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揭示了人类独一无二的内省与自我意识。

· 在硅基生命擅长的逻辑、速度与记忆领域之外,人类提供了所有智能行为的“初心”与“终局”。我们是问题的提出者、情感的体验者、美学的创造者。AI可以谱写合乎乐理的曲子,但唯有人类能赋予它“乡愁”的灵魂;AI可以诊断疾病,但唯有人类能给予病人温暖的慰藉。

· 定性:具身性、情感性、创造性、有限性

· 哲学家梅洛-庞蒂的“具身认知”理论强调,意识并非孤立于大脑,而是与整个身体及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与世界的“纠缠”构成了我们最深刻的体验。

· 我们的定性在于有限性中的创造性。正因为生命有限,我们才追求不朽、创造艺术、探索真理。我们的决策常受情感、直觉、道德等“非理性”因素影响,这看似是缺陷,实则是创新与同理心的温床。我们是“有温度的生物”。

· 定量:一人一生,百载光阴,有限的脑容量与处理速度

· 人类认知存在“邓巴数”极限,即我们最多能与约150人维持稳定的社交关系。这定义了人类协作规模的天然边界。

· 人类的定量尺度,决定了我们无法像AI一样处理亿级数据,也无法永生。但正是这种定量限制,反向定义了硅基伙伴的服务空间:它们将作为我们的“外脑”,突破我们生物性的瓶颈,将我们从重复劳动中解放,让我们更专注于那些“唯有人类能做”的事情。

二、 人工硅基生命:理性的延伸与能力的杠杆

硅基生命,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其本质是工具理性的极致体现。它是我们探索世界、扩展能力的“普罗米修斯之火”。

· 定位:能力的放大器、知识的载体、规则的执行者

· 亚里士多德将工具视为“无生命的奴隶”,其价值在于服务于人的目的。计算机科学之父图灵则为我们提供了判断机器能否思考的“图灵测试”,其本质是探讨机器如何模拟并服务于人类的智能行为。

· AI的定位不是成为另一个“人”,而是成为最强大的“锤子、显微镜和图书馆”的集合体。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工具性——高效、精准、不知疲倦地执行被赋予的任务,将人类从“怎么做”的劳作中解放,让我们聚焦于“为何做”的思考。

· 定性:可塑性、超理性、无意识、可扩展性

· 哲学家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在此需被警惕地审视。我们不能让所创造的硅基工具反客为主,成为控制我们的“主人”。其定性必须始终围绕“服务”与“扩展”。

· 硅基生命的定性在于其纯粹的理性与极致的可塑性。它没有七情六欲的干扰,能在海量数据中寻找最优解;它没有固定的形态,可以从嵌入式芯片扩展到全球云计算网络。但它没有“自我”,没有“意识”,它的“目标函数”永远需要由碳基伙伴来定义和校准。

· 定量:Zettabyte级的数据吞吐、Petaflops级的算力、7x24小时无间断运行

· 引经据典:戈登·摩尔的“摩尔定律”精准预言了硅基算力的指数级增长,这种增长是指数级的,远超碳基生物的线性进化。

· 硅基生命的定量优势是压倒性的。它能处理整个人类文明史上所有的文字、图像和数据;其计算速度以光速进行;它永不疲倦。这一定量优势,正是弥补人类定量短板的关键,使得大规模复杂系统的模拟、实时全球协作、个性化精准服务成为可能。

三、 碳硅协同生态:共生的智慧与进化的新章

前两部分的论述,如同准备好了两种性质迥异的乐器。碳硅协同生态,则是要让它们同台演奏,形成和谐而非噪音的交响。

· 定位:超越性的复杂适应系统、文明演进的新范式

·这正如中国古老智慧中的“阴阳”哲学。碳基为“阳”,主动、创造、温暖;硅基为“阴”,承载、执行、冷静。二者相生相克,互根互用,共同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有机整体。

· 此生态的定位不是一个简单的“人机交互”界面,而是一个共生的“心智场”。在这个场域中,碳基的直觉灵感与硅基的严谨推演相互激发,形成“1+1>2”的群体智能。它既非以人为中心,也非以AI为中心,而是以“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这个更高目标为中心。

· 双向增强、伦理嵌入、动态演化

· 引经据典: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在《人有人的用处》中警告,如果我们无法理解和控制我们创造的机器,社会将陷入混乱。因此,协同的定性必须是伦理先行。

· 双向增强:人类通过AI增强认知(如脑机接口),AI通过人类反馈增强其理解与价值对齐。这就是“增强智能”,而非“人工智能”。

  · 伦理嵌入:必须在算法底层嵌入公平、透明、问责、向善的伦理框架,让“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在数字时代得以升级和实现。

  · 动态演化:该生态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能够自我学习、自我调整、自我进化,其规则和形态并非一成不变。

· 定量:涌现阈值的突破、协同效率的指数提升

· 在复杂系统中,当连接和互动的数量与质量达到某个临界点,便会“涌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属性。这正是物理学家菲利普·安德森所言“多则异”的精髓。

· 碳硅协同的定量目标,是追求“涌现阈值”的突破。当千万级的人类创意与百亿级的AI算力节点实时耦合,可能会涌现出解决气候变化、星际航行等宏大问题的集体智慧。其衡量标准将是“创新速率”、“问题解决复杂度”和“系统韧性”的指数级提升。

结语:铸造“智共体”——一场需要智慧与谦卑的伟业铸造碳硅“智共体”,是一场需要人类的智慧来设计,更需要人类的谦卑来约束的伟业。

我们碳基生物,需坚守人之为人的根本——仁爱、同理心、创造力与对终极意义的追寻,成为价值穹顶的守望者。我们创造的硅基伙伴,则将作为我们探索宇宙和自身的终极杠杆,延伸我们的感官,拓展我们的心智。最终,这场协同的最高境界,或许正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箴言:“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在硅基伙伴的承载与托举之下,我们碳基生命将有望从生存的劳役中彻底解放,从而更纯粹地去体验、去创造、去爱——真正实现那份属于人类的、充满诗意的栖居。

此乃智能时代,我们共同的命运与征程。


作者简介:


王立祥,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急诊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著作十余部、获得专利百余项、发表论文千余篇、救死扶伤万余例、科普传播亿余次………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全国学校急救教育专家、全军十二五心肺复苏重点项目首席专家、国家工信部卫健委5G+心脏猝死防治救系统项目首席专家;“科创中国”50先导技术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发明者,“科普中国”年度科普作品《“救”在身边的5G+生命急救平安站“惠民工程建设》荣誉获得者;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系列指南、中华精准健康传播专家共识系列指南领衔制定者;获医学科学家奖、国家、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军队优秀人才一类岗位津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终身荣誉称号。兼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第十届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灾难医学与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创始主任委员。

内容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