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迈向“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共同构建心灵安居之所

科普医卫康
原创
每日分享易懂实用健康知识,关注我,用科学守护您的健康
收藏

2025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的全国宣传主题定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国家对全民心理健康福祉的庄严承诺。在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模式下,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一样,是构成个人幸福与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基石。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提出“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的理念,强调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情感、行为与社会功能保持完好的状态。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心理问题的忽视、误解乃至“污名化”,使得许多需要帮助的人望而却步。此次主题的确立,旨在通过系统性的宣传活动,打破认知壁垒,缩小服务差距,让专业的心理支持像普通医疗服务一样,能够被每一个有需要的人方便、无顾虑地获取。这不仅是响应党的二十大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精神卫生服务年”的具体实践,更是关乎每个人生活质量的民生实事,标志着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进行战略性转变。

一、正视挑战:常见心理问题的普遍性与可治性

许多人误以为心理问题是少数人的困扰,或将其与“意志薄弱”划等号,这是最大的认知误区。科学事实表明,心理问题与感冒、高血压一样普遍,且同样可以被科学地理解和有效地干预。根据2019年发表在《柳叶刀·精神病学》上的中国首次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人任何一种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16.6%。这意味着,在人的一生中,超过六分之一的成年人可能会受到某种形式精神障碍的困扰。其中,焦虑障碍和心境障碍如抑郁症最为常见。

这些数据揭示,心理问题并非遥不可及,它可能发生在我们的同事、朋友或家人身上,甚至是我们自己。将心理问题“疾病化”而非“道德化”是科学应对的第一步。就像我们不会责备一个患了流感的人一样,我们也不应责备一个被抑郁情绪困扰的人。现代精神医学和心理学已经发展出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在内的多种有效干预手段。绝大多数常见心理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在获得及时、规范的科学干预后,都能得到显著缓解甚至康复。因此,普及这一认知,是减轻患者病耻感,鼓励其主动求助的第一步。

二、消除偏见:打破“污名化”的枷锁

“污名化”是阻碍人们寻求心理健康服务的最大障碍之一。社会对精神心理问题的标签化、歧视性态度,常常使患者及其家庭承受着比疾病本身更沉重的压力。他们可能因此被孤立、被误解,甚至在就业、社交中遭遇不公正待遇。这种无形的压力导致许多患者选择隐瞒病情,延误最佳治疗时机,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打破“污名化”,需要我们每个人转变观念。心理行为问题不是个人的失败,而是由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大脑化学物质失衡、重大的生活变故、长期的压力环境等,都可能是诱因。正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在通知中强调,要“促进对常见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正确理性认知,减轻社会歧视”。我们可以通过倾听而非评判、支持而非疏远、理解而非猜疑来营造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社会环境。当谈论心理健康像谈论身体健康一样自然时,更多的“沉默者”才愿意走出阴影,勇敢地寻求专业帮助。

三、提升可及性:构建触手可及的服务网络

“人人享有”的核心在于服务的可及性。这意味着,不仅要有高质量的服务,更要让这些服务方便、可负担、多样化,能够覆盖不同人群的需求。近年来,我国在构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协同各地医疗机构,正努力将服务从医院延伸至社区、学校、企业和机关。

具体而言,提升可及性体现在多个层面:一是服务下沉。通过组织专家开展面向社区、学校的讲座和义诊,让专业知识走出诊室,来到群众身边。二是渠道拓展。除了传统的线下门诊,很多地区已开通了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并大力发展互联网医院的心理咨询服务,为行动不便或地处偏远的人们提供了便利。三是队伍建设。加强全科医生、社区工作者、教师等人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使他们成为识别和转介心理问题的“前哨站”。最终目标是形成一个从预防、识别、干预到康复的全程、全方位的服务网络,确保无论身处何地,当心理需要出现时,都能找到有效的支持入口。

四、结论与建议:从我做起,共筑心理防线

“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目标的实现,不仅依赖于医疗卫生系统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关乎我们每个人对自我和他人的关怀。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个人应树立“自己是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识别自身情绪压力信号,培养积极健康的减压方式,如规律运动、保持社交、正念冥想等。其次,家庭和社会应营造支持性环境。家庭成员间应加强沟通与理解,当亲友出现心理困扰时,给予陪伴和鼓励,并支持其寻求专业帮助。用人单位和学校也应将心理健康支持纳入管理和教育体系。最后,持续支持公共政策。关注并支持国家在精神卫生领域的投入和改革,推动心理健康服务更加公平可及。

让我们以202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契机,共同努力,消除偏见,普及知识,让阳光照进心灵的每一个角落,真正迈向一个心理健康服务人人可享、人人可及的美好未来。

 

数据支撑来源:

1.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HMS)首批主要结果,发表于《柳叶刀·精神病学》

2.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

内容来自:科普医卫康

评论
科普医卫康
大学士级
真正的社会文明,不仅体现在物质财富和高楼大厦,更体现在它对每一个成员内心痛苦的看见、尊重与抚慰。“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是把“免于心理痛苦”作为一种基本权利赋予公民,这是一个温暖社会最坚实的底色。
2025-10-10
汨罗镇徐志雄
太傅级
已阅
2025-10-11
科普医卫康
大学士级
今年的主题标志着我国精神卫生工作范式的根本性转变:从聚焦于“少数重症患者治疗”到服务于“全民心理健康促进”,从事后干预的“救火队”转向事前预防的“守护者”。这是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战略性转移。
202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