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果业园区生态环境改善效果监测清单
一、土壤质量监测
(一)核心指标
1. 物理指标:土壤质地、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水稳性大团聚体组成。
2. 化学指标:pH值、有机质、全氮、有效磷、有效钾、阳离子交换量、水溶性盐总量、重金属(镉、汞、砷、铅、铬等)、农药残留。
3. 生物指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二)监测方法
1. 样品采集:采用多点混合采样法,根据土壤类型、地形及种植区域划分采样单元,每个单元设3-5个采样点,采集0-20cm耕层土壤,混合后缩分至1kg备用。
2. 物理指标:土壤容重采用环刀法测定;水稳性大团聚体组成按NY/T 1121.19执行。
3. 化学指标:pH值采用电位法;有机质按NY/T 1121.6测定;全氮用自动定氮仪法(NY/T 1121.24);有效磷、有效钾分别依据NY/T 1121.7、NY/T 1121.9测定;重金属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农药残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4. 生物指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
(三)参考标准
1.土壤环境质量: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二级标准。
2.监测技术规程:NY/T 3956-2021《果园土壤质量监测技术规程》。
二、水体质量监测
(一)核心指标
1. 灌溉用水:pH值、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₅)、悬浮物、总氮、总磷、重金属(镉、汞、砷等)、粪大肠菌群。
2. 园区排水:pH值、COD、BOD₅、总氮、总磷、农药残留、悬浮物。
(二)监测方法
1. 样品采集:灌溉用水在取水口处采集,园区排水在排放口设置采样点,每季度采集1次,每次采集2个平行样。
2. 常规指标:pH值采用玻璃电极法;COD用重铬酸钾法;BOD₅采用稀释与接种法;总氮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总磷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3. 特殊指标:重金属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农药残留采用气相色谱法;粪大肠菌群采用多管发酵法。
(三)参考标准
1.农田灌溉用水:GB 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2.污水排放:GB 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三、生物多样性监测
(一)核心指标
1. 植物多样性:植被覆盖度、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香农指数、辛普森指数)、乡土植物占比。
2. 动物多样性:传粉昆虫(蜜蜂、蝴蝶等)种类与数量、害虫天敌(瓢虫、草蛉等)种类与数量、鸟类种类与数量。
3. 微生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微生物(固氮菌、解磷菌等)数量。
(二)监测方法
1. 植物多样性:采用样方法,设置1m×1m或2m×2m样方,调查样方内植物种类、数量及盖度,计算多样性指数。
2. 动物多样性:鸟类采用样线法,沿固定样线目视观测记录;昆虫采用陷阱法(捕虫笼)和诱捕法,定期收集样本并分类鉴定。
3. 微生物多样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微生物数量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
(三)参考标准
1.生态系统监测:结合《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192)相关要求。
2.监测技术参考:果园生态监测网络构建技术要点。
四、其他辅助监测指标
(一)大气质量
1. 核心指标:总悬浮颗粒物(TSP)、二氧化硫(SO₂)、氮氧化物(NOₓ)、氟化物。
2. 监测方法:采用大气采样器定点采集,按GB/T 15432等标准测定。
3. 参考标准:GB 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二)监测频次与周期
1.土壤:物理、化学指标每半年监测1次,生物指标及重金属每年监测1次。
2.水体:灌溉用水每季度监测1次,园区排水在雨季每月监测1次,旱季每季度1次。
3.生物多样性:植物多样性每年监测2次(春、秋季),动物多样性每季度监测1次。
4.大气:每季度监测1次,污染高发期加密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