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范伦特(G.E.Vaillant,1992)认为,防御机制是弗洛伊德对人类心理学最具创造性的贡献,“当精神病学进入21世纪时,弗洛伊德学说的许多部分可能会被抛弃,但关于防御机制的阐述却不会。”
今天我们再来了解“退行”这个防御机制。
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甚至退行到困难较少、阻力较弱、较安全的境地——儿童时期,无意中恢复儿童期对别人的依赖,害怕再担负成人的责任。
如某些性变态病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时,就用幼年满足性欲的方式来表达非常态的满足,例如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一、 退行的本质与动因——心灵的“时间逆流”与“心理返童”
退行(Regression),是指个体在面临挫折、冲突、焦虑或压力时,心理活动退行到早期、更幼稚的发展阶段,以一种曾经是习以为常但现已不合时宜的行为模式来应对当前困境。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回避成人世界的现实压力,并寻求一种曾经体验过的、更原始的安全感与满足感。
其关键词是:无意识(非“装嫩”)、幼稚化(行为/情感/认知)、场景错置(把成人困境当成童年困境来回应)。
1. 压力的安全阀。当个体感到“无法应付”成人责任(如职业竞争、亲密关系、经济压力)时,退行就像一个心理上的“安全阀”,通过降低心理年龄来降低问题的难度。一个成年人的世界难题,对于一个“心理儿童”来说是不存在的。
2. 对依赖的渴望。退行到儿童期,往往伴随着对他人依赖的恢复。这意味着个体可以暂时卸下“为自己负责”的重担,转而寻求被照顾、被保护的感觉,从而获得安全感。
3. 欲望的替代性满足。当某种欲望在成人层面受挫(如性的、成就的、情感的),心灵会绕道而行,从更早期、更本能的发展阶段寻找替代性的满足渠道。
二、 退行的常见表现形式
退行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其严重程度从日常、可接受的行为到严重的病态行为不等。
1. 轻度/适应性退行
成年人在生病时:变得特别需要人照顾,渴望安慰,甚至像孩子一样撒娇。这是一种暂时且健康的退行,有助于身心恢复。
“撒泼打滚”的成年人:在极度愤怒或失望时,个别人可能会失控地哭闹、摔东西,行为模式宛如幼儿。
新婚蜜月期:夫妻之间可能会使用幼稚的语言、昵称,重现童年游戏的互动模式,这是一种增进亲密感的良性退行。
2. 病理性/破坏性退行
躯体化:将心理压力转化为躯体症状,如不明原因的疼痛、瘫痪,这类似于婴儿通过哭闹和身体不适来表达需求。
癔症性行为:出现幼稚的、戏剧化的情感爆发,或选择性遗忘,以此操控环境,回避责任。
某些性心理障碍(性变态):正如本文开头所举的经典例子。当一个人在成人性关系中感到焦虑、无能或恐惧时,他可能会退行到性心理发展的童年期(如俄狄浦斯期前或期间),用幼稚的方式满足性冲动。如:
- 露阴癖:并非追求成年人的性交,而是通过展示生殖器并观察对方的惊恐反应,来获得一种类似于“我能掌控局面”的幼稚权力感与性兴奋。
我们来看“退行”的完整链路:成人挫折—性需求受挫、被伴侣贬低→无意识幻想—“如果我还是个小男孩,一亮小鸡鸡就能吓到姐姐,证明我有‘枪’”→行为退行—在公园向陌生女性暴露,获得“幼儿式胜利”快感→瞬间满足—焦虑暂降,但成人羞耻感紧随,恶性循环……
- 窥阴症、摩擦症等:同样可以理解为性心理发展固着在某个幼稚阶段,并在压力下退行至此。
三、 认识-领悟疗法:如何化解病理性的退行
由钟友斌先生创立、被称为“中国式精神分析”的认识-领悟疗法,针对某些类型的性变态(如露阴癖、窥阴症、摩擦症、异装症)以及强迫症、恐怖症等,通过解释、分析、互相讨论,使患者认识到病态行为的幼稚性,领悟到这是儿童时期留下的痕迹;现在到了成年以后,则不应该、也没必要再延续幼年那种满足欲望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最后,随着求助者情感和行为的改变,症状也就自然消失。
认识-领悟疗法是处理病理性退行(特别是性心理障碍和某些神经症)的杰出范例。其治疗逻辑清晰地揭示了退行的运作机制与化解之道——
1. 揭示“潜意识的剧本”。治疗师通过解释和分析,帮助患者看到,他们当下的病态行为(如在异性面前暴露生殖器)并非成人世界的行为,而是一个穿着成人外衣的“儿童”在演戏。这个“儿童”正使用他那个年龄阶段的方式来处理成年人的性欲和焦虑。
2. 实现“认知上的领悟”。这是治疗的核心。让患者在认知和情感层面真正理解并接受:“我现在的行为是幼稚的,是儿童思维的产物。” 这种领悟不是简单的知识获取,而是一种“啊哈!”式的体验,一种深刻的自我觉察。患者意识到,自己将童年期未解决的冲突和满足欲望的方式,错误地带入了成年期。
3. 促成“情感与行为的分离”。一旦患者真正领悟到自己行为的幼稚本质,他就会产生一种“不协调感”和“羞耻感”。作为一个成年人,他会觉得再用这种方式来满足欲望是“可笑、可耻、不应该的”。这种认知和情感上的转变,会自然而然地削弱病态行为的冲动。
“你30岁的人,用3岁方式证明自己是‘男子汉’,这是不是很搞笑?”—— 一句戳破其时间错位的幼稚性。
4. 引导“成人自我的回归”。最后,治疗鼓励患者用成人的态度和方式去面对和解决当前的困境(如建立成熟的两性关系、应对工作压力)。当成熟的应对模式建立起来,幼稚的退行模式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症状也随之消失。
所以,认识-领悟疗法的智慧,正是通过点亮认知的明灯,帮助迷路在童年阶段的“成人”找到回家的路。
四、 本节结语:允许“弱”,但别“倒回子宫”
与“否认”一样,退行也有着双重面孔,也是一把双刃剑——
其积极面在于:它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适度的、情境性的退行(如生病时的依赖)是心理弹性的表现,能帮助我们释放压力、修复心灵。
其消极面在于:固着的、病理性的退行会严重阻碍个人成长和社会功能。它让人像一个“巨婴”,逃避责任,用幼稚的方式伤害他人与自己。
退行让我们看到,每个人的心理结构都是一个多层次的地质层,里面住着不同年龄的“自己”。健康的人格,在于由“成人自我”担任总指挥,能够灵活调动资源,在需要时允许“内在儿童”出来透透气,但在关键时刻,又能坚定地立足于现实,承担起成年人的责任。
退行是心灵的“时光机”,偶尔搭乘可疗伤,长期滞留会报废。
真正的成长不是拒绝那台机器,而是学会自己按下返程键——
带着童年收集到的温暖,继续驾驶成年的列车。
(未完待续。参考资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谁之错:四句话点透心理学》《让心回家:系统主义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初探》。本文原创文字版和视频陆续发布于科普中国、心理学家李不言百家号等。插图选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