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十月来信:收获与凋零都是生命往复

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
原创
快乐爱动物,开心涨知识!
收藏

当白露收走最后一丝暑气,

秋分把昼夜掰成均等的两半,

园区便浸在了微凉的秋意里———

几场阴雨过后,

风里带了桂香,

枝头挂了红果,

连燕子也悄悄与我们告别,飞向迁徙的远方。

果实开始成熟

月初至月末,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栾树。

满树“黄金雨”已悄然退场,枝头换上了一串串由粉晕渐变为橙红的蒴果,形如玲珑的“小灯笼”,在秋阳下为园区点亮温柔的光。


栾树花期向果期转变


栾树蒴果

楝树的叶片开始浸染秋意,由绿渐黄;


楝树叶子渐黄

枫杨的翅果乘着秋风旋转飘落;


枫杨成熟的翅果

玉兰成熟的蓇葖(gū tū)果果皮开裂,露出鲜红色的种粒,吸引成群的白头鹎前来啄食这场秋日盛宴。


玉兰蓇葖(gū tū)果©中国植物图像库(PPBC)

9月中旬,河马馆旁的柿子树也变得引人注目。

果实由青涩转为暖黄,而最早熟透的那几颗,早已被机灵的鸟儿与胡蜂尝了鲜,留下被啄食的痕迹,成为秋日共享的甜蜜证明。


图片©鱼骨

这份成熟的秋意,也从山林蔓延至市井。街角的水果摊上,西瓜的霸主地位已被苹果、橘子和石榴取代;就连夏日卖冰棍的小铺,也飘起了糖炒栗子的甜香与羊肉汤的暖烟……

夏天已悄然离去,而秋天,正实实在在地拥抱我们的生活。

花儿依然绽放

9月23日,风里浮动着第一缕清甜——是桂花开了!
那细碎而浓烈的香气,藏在叶腋之间,簇簇绽放,让人情不自禁地深吸一口气~连桂花过敏的同事止不住的轻咳,也成了这场芬芳“入侵”的生动注脚。

桂花学名“木樨”,是秋日最温柔的信使。


木樨 图源:中国植物图像库(PPBC)

花期恰逢中秋前后,花小而密,藏于绿叶深处,却香透半城。常见品种有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其中金桂在九月下旬香气最为浓郁,沁人心脾。采下干制的桂花,拌入酒酿、蜂蜜或汤圆,唇齿间便多了一抹秋的甜意。

正如古诗所云“我言秋日胜春朝”,秋的生机别具一格。

9月初,园区栽种的石蒜开始绽放,与栾树的蒴果、空气中的桂香,共同勾勒出南京秋日的独特意象。


除了园艺常见的石蒜,野外还能见到中国石蒜、稻草石蒜、忽地笑、换锦花等野生种类,各具风姿。


9月5日,荒地与路边的葎草进入花期。这种俗称“拉拉藤”的植物,是秋日荒地的“霸主”,茎上密布倒刺,稍不留意,便会留下细小的划痕——是“草丛探险家”们难忘的纪念。

葎草雌雄异株:

雄株花序呈圆锥状,顶生于枝头,黄绿色小花密集排列,花粉量极大。轻轻一碰,便腾起一团“黄色烟雾”,随风飘散,完成授粉使命——也是秋季鼻炎患者的“罪魁祸首”。


葎草雄花花序

雌株花序则如松果般紧凑,覆有白色绒毛,苞片尖锐,形似啤酒酿造所用的“啤酒花”;揉碎后,竟也散发出淡淡的麦芽清香。


葎草雌花花序

9月10日,北门湖沿岸路边的爵床已是盛花期。淡紫色的唇形花星星点点,小巧精致,但并不显眼,只有用蝴蝶和蜜蜂的视角才能发现秋日里这片热烈的花海。


密纹瞿眼蝶访爵床


中华蜜蜂访爵床

9月中旬,山坡与路边,丛生的苎麻(zhù má)也迎来了盛花时节。这种曾在中国纺织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植物,茎皮富含长纤维,坚韧耐磨。在棉花传入之前,古人“所为布,皆是苎”,从礼服到常服,皆赖其成。


苎麻

如今,它的圆锥花序仍静静开在荒野。雌花序如一串串灰绿色的“小刺球”,实为团伞花序;那根根“毛刺”,是每朵花伸出的白色花柱,在阳光下泛着丝绒般的光泽。


苎麻雌花序

几场秋雨过后,地面散落着紫红色的花瓣——抬头望去,高处的葛已悄然盛放。这种生命力极强的藤本植物,常攀援而上,覆盖整片林冠。

葛有豆科植物标志性的蝶形花冠,由旗瓣、翼瓣与龙骨瓣组成。紫红色的总状花序花量大,有甜蜜的香气,是蜜源昆虫的最爱。在南方,人们则将它的块根采挖洗净,制成“葛粉”,冲调成滑润清甜的饮品,是秋日养生的自然馈赠。


葛 图源:中国植物图像库(PPBC)

说到秋日盛放的花,怎能不提菊科植物?
陶渊明曾赞:“秋菊有佳色,裛(yì)露掇其英。”
除了园林中千姿百态的菊花,南京的山野间,马兰、翅果菊也在秋风中恣意绽放。它们的头状花序由边缘的舌状花与中心的管状花组成:舌状花如裙摆般展开,用以吸引传粉者;管状花则默默承担授粉与结实的重任。


翅果菊


马兰

一丛丛野菊,在坡地、路边、石缝间摇曳,是秋日最坚韧的浪漫。

候鸟启程迁徙

9月14日,大红山的林梢掠过5道翠绿的身影——三宝鸟集群飞行,羽色斑斓,在阳光下闪动着蓝绿光泽。这是迁徙的信号。


三宝鸟 图源:懂鸟小程序

同一天,还有同事记录到北门上空有家燕和金腰燕低空盘旋的身影,而就在次日,9月15日,它们已不见踪影——正式启程南迁,飞向遥远的东南亚,开启越冬之旅。


家燕 图源:懂鸟小程序

早在2022年的物候记录中,北门区域的燕子迁徙启动日便是9月14日。如今,这一时间点再次被印证。自然的节律,竟如此精准,仿佛大地与天空之间,有一本无声的日历。

与此同时,小灰山椒鸟也在9月15日前后被记录到集群活动。它们身披灰蓝外衣,尾羽黑白相间,穿梭于林冠之间,准备向南迁徙。


小灰山椒鸟 图源:懂鸟小程序

都说“鸟不等人”,鸟类迁徙监测的窗口期转瞬即逝,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以及足够的运气才能有所收获。今年在“秋迁”监测中,我们尝试使用鸟鸣监测的方式进行记录,目前已记录淡脚柳莺、极北柳莺、蓝歌鸲、紫寿带等迁徙过境的林鸟,目前仍处于调试阶段。

BirdNET-Pi,是一个基于树莓派(Raspberry Pi)的开源生态监测项目。通过连接一个普通USB麦克风,持续采集环境中的鸟鸣声,再利用康奈尔大学鸟类学实验室开发的AI模型——BirdNET,对声音进行实时分析。系统能将录音与数据库中数百种鸟类的声纹比对,自动识别出是哪一种鸟在何时鸣叫。

“虫季”逐渐结束

9月末,已经可以穿长袖外套了,温度的下降也意味着属于昆虫的“虫季”,大抵要告一段落了。

盛夏时节“流汁”栎树上锹甲云集的盛景不再,它们已经完成繁殖,种群将以卵和幼虫的形式度过寒冬。

屋檐下的马蜂窝已经“蜂去巢空”,日本马蜂还在活动,但留给它们的时间不多了。


陆马蜂弃巢


日本马蜂 留给它们的时间也不多了

曾经响彻夏日的蝉鸣以及夏夜存在感极强的纺织娘也逐渐式微,在绵绵秋雨中结束本轮的生命的周期。

“虫季”结束只是代表昆虫最丰富、最适合观察昆虫的时段暂告段落,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虫子都消失了。

9月初,我们在昆虫调查中记录到一种奇特的身影——大竹象。它出没于高黎贡展区、本土物种保育区及小红山路边的竹丛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根细长如“象鼻”的喙部。它用这根精巧的工具钻入嫩竹笋,不仅取食汁液,更在其中产卵。幼虫孵化后,便在竹腔内悄然发育,与竹共生,静待新生。


大竹象


大竹象(左雌右雄)

9月末,在猫科馆附近的石栏边,刻点铁蟋开始低吟浅唱;同一片区域,黄蝽大量聚集在植物茎秆上,宛如一枚枚小小的秋日徽章。


黄蝽

爬行动物也尚未入蛰:赤链蛇仍在林缘游走,宁波滑蜥、蓝尾石龙子在石缝与落叶间穿梭,抓紧最后的暖阳,为冬季的蛰伏积攒能量。


蓝尾石龙子

十月已至,候鸟启程,秋虫收声,果实低垂,花朵静放——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

生命从未停止流转,它们只是在换一种方式,与岁月同行。

内容来自: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

评论
中气旋
太傅级
已经阅读
2025-10-11
俄体镇科普88888
太师级
202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