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
随着首个全国科普月启动,
一场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民参与共享的
科普盛宴
悄然走进寻常百姓家。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科普事业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
坐标:国家科技传播中心
主题:新中国科普成就展
策展: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内容:不同时期的科技创新故事、科学普及故事以及科学家的故事
2003-2025年 科普从“日”到“月”的变迁
第一篇章:
“向科学进军”中科普事业蓬勃兴起(1949-1978)
成就:
1.确立“科普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
2.建立党领导下的国家科普机构;
3.围绕国家中心工作建设首批科普阵地;
4.开展大规模、高质量科普活动;
重要事件:
1.1949年,
科普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写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1950年,
“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成立;
吴玉章任全国科联、全国科普名誉主席,
李四光任全国科联主席,
梁希任全国科普主席。
3.1953年,
新中国第一个科教电影生产基地---
中央电影局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成立。
4.1954年,
武汉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会员、
华中工学院教授赵学田
将其编写的《速成看图》带到武昌造船厂,
帮助工人快速学习看图。
他总结出的“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九字口诀,至今仍是工程制图教学的重要法则。
武汉元素一:赵学田编写的《机械工人速成看图》延展:2025年9月,“著名教育家赵学田专题展”在华中科技大学开展
5.1956年,
新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综合科普出版机构---
科学普及出版社成立。
6.1957年,
新中国第一座天文馆---北京天文馆正式开馆。
7.195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
8.1959年,
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筹建的
第一座大型自然博物馆---中央自然博物馆
正式对外开放。
9.1961年,
《十万个为什么》首次出版。
承载无数人童年的美好记忆--《十万个为什么》
10.1964年,
华罗庚给毛泽东写信,
建议在生产实践中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
毛泽东回信称赞他
“壮志凌云,可喜可贺”。
毛泽东给华罗庚的回信
11.1965年,
毛泽东主席批示
“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
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
第二篇章:
“科学的春天”里科普事业欣欣向荣(1978-1995)
成就:
5. 科普助力实现四个现代化;
6. 全国性科普团体机构相继建立;
7. 专业科普场馆陆续筹建;
8.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持续活跃;
9. 掀起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热潮;
重要事件:
12.1978年,
全国科学大会召开。
改革开放的春天来了
13.1979年,
邓小平同志题词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
14.1980年,
高士其给邓小平写信,
明确建议
“在中国科协领导下,建立一个科普创作研究所”“专门从事科普创作研究工作”。
同年,经国务院批准,
“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成立。
1978年,更名为“中国科普研究所”,
成为国家级唯一科普研究专业机构。
高士其手稿复印件
15.1984年,
中国科学技术馆在北京破土动工,
邓小平题字“中国科学技术馆奠基”。
16.1984年起,
一批“乌兰牧骑”式科普工作队
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
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广西、四川、云南、贵州八个省和自治区活跃起来,
他们常年奔波于群山峻岭和隔壁草原,
传播科学技术和精神文明。
17.1984年,
邓小平在上海观看两名小学生的电脑操作表演后
指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第三篇章:科教兴国战略下科普工作全面推进(1995-2012)
成就:
10.科普政策环境稳步向好;
11.科普有效融入“三下乡”活动;
12.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掀起高潮;
13.科普影视与出版空前繁荣;
重要事件:
18.1995年,
中央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9.1995年,
由武汉电视台制作的《科技之光》正式播出,
这是全国第一个大型科普电视栏目。
武汉元素二:科普栏目《科技之光》
当年科教节目的长枪短跑
20.1996年,
中宣部等部门联合发出
《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标志着“三下乡”活动正式启动。
21.2000年,
中国科技馆二期建成开放,
江泽民同志题词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江泽民同志为中国科技馆二期题词
22.国务院同意自2001年起,
每年5月的第三周为“科技活动周”。
23.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审议通过,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科普的专门法律。
24.2003年,
中国科协举办首届全国科普行动日活动;
2004年,更名为“全国科普日”;
2025年,依法开展“全国科普月”活动。
25.2008年,
胡锦涛出席
纪念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50周年大会,
强调“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必须作为国家的长期任务和
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第四篇章:科技强国建设中科普赋能筑基(2012至今)
成就:
14.习近平同志连续5年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
15.科普顶层设计日趋完善;
16.纲要办成员单位齐抓共促;
17.公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
18.科普事业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19.科普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20.科普开放协同不断增强;
21.科普创作和传播丰富多元;
22.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重要事件:
26.2016年,
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
两院院士大会、
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
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
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27.2020年起,
武汉先后成立9个院士科普工作室:
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
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
刘经南院士信息通信科普工作室
邓子新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
丁汉院士智能制造科普工作室
徐红星院士科学与人文科普工作室
徐卫林院士纺织科普工作室
李培武院士食品安全科普工作室
武汉元素三:江城院士科普工作室
28.2023年,
习近平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
29.2023年,
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规模。
30.2024年,
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5.37%,比2001年的1.44%提高了近10倍,提前一年完成了2025年超过15%的发展目标。
后记:
知所从来,思索将往。
此次策展,以时间为轴,
集合照片、文献、影像、实物等史料,
系统梳理,视听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