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都不爱喝中药汤剂,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顺利服药,会在中药汤剂中加糖,但其实这种做法并不提倡。那么,中药汤剂为什么会苦?为什么不建议加糖?又如何能让中药喝起来不那么苦?
中药汤剂为什么会苦
苦是中医理论中的“五味”(酸、苦、甘、辛、甜)之一。不同性味的中药有着不同的药效,其中苦味主要来源于生物碱、苷类、萜类、挥发油与有机酸等中药活性成分。中医认为,苦味具有“能泄、能燥、能坚”的特性,可起到清热、泻火、燥湿、泻下、坚阴等功效。据统计,《中国药典》收载的中药材中,超过60%带有苦味。
为什么不建议加糖
部分糖类同样属于中药范畴,使用时需辨证论治。例如:蜂蜜是典型的中药,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本草纲目》记载其具有“清热、补中、润燥、解毒”等功效。饴糖(麦芽糖)在《名医别录》中被记载有“主补虚乏,止渴,去血”的功效;
《本草纲目》中称其能“缓中,补虚,生津润燥”;在《伤寒论》所载名方“小建中汤”中,饴糖可用于治疗虚劳腹痛。红糖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其有“和脾缓肝”“补血、活血,通瘀排恶露”的功效;《千金方》记载其可用于产后调理。
中医将疾病分寒、热、虚、实四种证型,在用药方面遵循“热病用凉药,寒病用热药”的原则。其中,白糖性凉,红糖性温,若在温热药剂中加入性凉的白砂糖,或是在寒凉药剂中加入性温的红糖,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药物原本的治疗效果。
现代医学也证实,红糖含有铁、钙等元素,可与中药中的鞣质等成分结合,形成难以被人体吸收的沉淀物,从而减低药效。糖还会分解某些中药的成分,如糖会削弱马钱子的部分功效。此外,糖可能影响含乌头、附子方剂中有毒成分的代谢,也会减缓含大黄、番泻叶等泻下药的泻下作用,从而增加毒副作用或降低疗效。
苦寒清热药、解表药、含苷类药物及部分化痰药不宜加糖。其一,糖的甘缓特性会削弱苦寒类药物的清热功效;其二,糖的滋腻性会阻碍解表药发挥发散药力的作用,导致发汗不充分;其三,过量的糖分可能干扰苷类药物的分解,降低药效或增加副作用。其四,糖分会刺激人的咽喉黏膜,使痰液分泌增加,从而影响化痰中药疗效。
部分特殊人群本身不宜吃糖。例如,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糖分摄入;腹胀中满、体内有湿热的患者,吃糖会助长体内热气;肥胖人群大多存在痰湿体质,糖甜腻的特性容易进一步加重体内痰湿;儿童随意增加糖的摄入,可能引发龋齿、代谢紊乱等问题。
如何让中药喝起来不那么苦
1.把控药液温度,弱化苦味感知
除有服用温度要求的汤剂外,将汤剂温度控制在温热状态下,可减低苦味感知。
2.精准送药避敏感味蕾
口腔前部味蕾对苦味更敏感,可用汤匙或吸管将药液直接送至舌根处,减少药液与前部敏感味蕾的接触。
3.速战速决少停留
苦味在口中停留时间越长,苦味感知越明显。服药时应快速饮下,避免含在口中慢慢吞咽;或可捏住鼻子,一口气喝完,但要注意防止呛咳。
4.及时漱口清余味
服药后可用温水漱口,清除口腔内残留的药液。
5.个性化调整药方
医师可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在不影响方剂疗效的前提下,添加甘草、大枣、甜叶菊等带有矫味作用的药材。
中药汤剂虽苦,为确保药效与健康安全,需遵循医嘱规范服用,切勿擅自加入糖或其他物质。若因味苦而影响服用,可采用科学减苦方法。儿童及有特殊情况的患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