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竹林里的隐客现身了~

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
原创
快乐爱动物,开心涨知识!
收藏


从北门进入园区,大多数人会直奔大熊猫馆,只为一睹国宝的憨态可掬。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沿着通往大熊猫馆的小路前行,目光向左望去,便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这片静谧幽深的竹林里,还居住着一群低调的“原住民”——灰胸竹鸡。

01

竹林里的“隐客”

灰胸竹鸡是中国特有的鸟类。长江以南地区是它们的主场,锈红色的颈部和蓝灰色的胸口是它们的识别特征。


灰胸竹鸡

它们常栖息于竹林、灌木丛等植被茂密的地方,是一种与社区伴生的鸟类。它们并不完全避人,反而常常在人类活动边缘地带安家落户。只要环境适宜,它们就能与社区和谐共存。


与时常出现在开阔地带的环颈雉不同,灰胸竹鸡一般不会选择一览无际的草地中央。它们更愿意躲在高密度的竹林、交错的灌木丛、厚厚的落叶层的林下空间。在这些地方,它们可以贴地疾行,利用身体的斑驳羽毛与环境融为一体。


环颈雉

灰胸竹鸡身形小巧,动作敏捷,一旦察觉危险,立刻钻入草丛或灌木深处,迅速消失在视线之外。即便是天空中的猛禽,比如凤头鹰,也很难在这类复杂植被中锁定它们的身影。它们的地面机动性和隐蔽能力,足以让大多数天敌望“林”兴叹。

灰胸竹鸡多是成对或小群活动。它们的活动高峰集中在清晨和黄昏这两个时段,此时林间光线柔和,人迹相对稀少,正是它们最安心觅食的“黄金时间”。


在觅食过程中,它们偶尔会展现出短距离的飞行能力——翅膀快速扑腾几下,发出“扑啦啦”的声响,腾空而起,但飞行距离却不长,短暂飞行后就会迅速落回地面,重新隐入植被之中。


当初,为了营造大熊猫馆入口的“沉浸式自然体验”,我们在通往熊猫馆的路边种植了大片竹林。这些竹子在还原大熊猫的野外生境氛围之余,也形成了高密度、多层次的植被结构:竹竿密集排列,竹叶层层叠叠,地面又有落叶和低矮灌木覆盖,恰好模拟了灰胸竹鸡最钟爱的栖息环境。于是,它们很快发现了这片“风水宝地”,并在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在园区不断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灰胸竹鸡这片竹林也早早被纳入考量之中。当初,本土物种保育区的入口原计划从熊猫馆后山直接上行。但经过多方的讨论和考量,最终决定调整路线,避开核心栖息区,选择另一条对生态影响更小的路径。


同样生活在这里的黑脸噪鹛

如今,大熊猫馆后的这片竹林,已成为园内灰胸竹鸡稳定的种群分布区。不仅如此,它们的活动范围还延伸至熊猫后山一带的灌丛区域,形成了一个连贯的栖息网络。这里的地形起伏、植被多样、人为干扰较少,为它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资源和安全的繁殖场所。


02

隐于密林,扰动于微

灰胸竹鸡之所以选择这片竹林,核心在于“密集”二字。它们需要的是能完全遮蔽身体的植被结构。一旦环境过于开阔,缺乏遮蔽,它们便不敢轻易现身。


这种“隐蔽型”生存策略,也塑造了它们独特的行为模式。它们警觉性极高,常在灌丛边缘“鬼鬼祟祟”地探头探脑,确认安全后才敢迈出一步。一旦发现异常,立刻静止不动,利用羽毛的斑驳色彩与环境融为一体,若再有风吹草动,则以极快的速度贴地奔跑,瞬间消失在植被深处。


灰胸竹鸡


别看它们体型小,飞行能力弱,几乎不作长距离飞行,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灰胸竹鸡的食谱非常广泛:植物的幼芽、嫩叶、果实、种子、杂草籽等都是它们的日常口粮;同时,它们也捕食小型昆虫。


它们特别喜欢在落叶和腐殖质丰富的环境中活动,用爪子刨开地面寻找食物。这也让灰胸竹鸡成为了“地面扰动者”。


不同于野猪那样能翻动土壤达10厘米深的“重型施工队”,灰胸竹鸡的觅食行为更像是“轻度耕耘”。它们在翻找食物的过程中会轻轻拨动落叶和表层土壤。这种轻柔的扰动,有助于种子与土壤接触,促进萌发,同时也能加速枯枝落叶的分解,间接影响植物群落的更新。


地面扰动的得力干将

此外,它们在取食过程中会吞下大量植物种子,这些种子经过消化道后随粪便排出,可能在新的地点萌发生长,从而起到传播植物种子的作用。


虽然单一个体的影响微乎其微,但作为一个稳定种群长期活动,它们累积的生态效应还是不容忽视。它们就像森林地表的“微型园丁”,默默参与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03

开拓“新领地”

最近,这群原本“深居简出”在竹林里的灰胸竹鸡,竟然已经悄悄地拓展它们的活动范围了~


我们时不时会在清晨偶遇到它们。它们从大熊猫馆的竹林出发,横穿马路,向北门湖方向进发。


偶遇灰胸竹鸡~

是的,这群“隐客”竟然开始现身了~


而它们的目的地,就是北门湖的东岸,也是我们的保育区花园之一,目前被命名为“獐子花园”。


这片花园最初是为生活在园中的野生獐子而营造的。北门湖天然的水体环境是獐子本就偏爱的生境,当一望无垠的短草坪变成空间层次分明、植物种类繁多且生长阶段不一的保育花园,它们便能更加从容地在此歇脚、觅食、繁衍生息。


而这里高矮错落的灌木、密集的草丛、落叶覆盖的林下层等元素也恰好满足了灰胸竹鸡对“隐蔽空间”的需求。林下丰富的杂草籽、掉落的果实、活跃的昆虫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而靠近湖泊的位置,则让它们能轻松获得饮用水源。这里提供了与竹林相似的生态功能——遮蔽、食物、安全感。


于是,灰胸竹鸡们发现了这片“新大陆”,并迅速将其纳入自己的活动版图。


开拓新领地咯~

它们从竹林出发,横穿人行道,抵达北门湖边的保育区花园,在这里觅食、理羽、短暂休憩。这片“新领地”不仅食物资源丰富,还靠近水源,为它们提供了更多生存便利。

保育区花园营造了复杂植被结构和自然生态功能,增加了灰胸竹鸡的活动范围;而灰胸竹鸡也基于对植被结构、食物可得性和安全性的评估,精准迅速地将保育区花园纳入了自己的活动版图,为这片花园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这怎么不算是一种双向奔赴呢~


野生动物并不总在遥远的山野,它们也可能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愿意放慢脚步,放下喧嚣,用心聆听风中的鸣叫,用眼捕捉草丛里的微动,就可能与它们“不期而遇”~


下一次,当你前往大熊猫馆时,不妨在竹林边驻足片刻,或是沿着北门湖漫步,在“獐子花园”的灌丛边缘轻轻探看,你可能也会遇见这群低调的“隐客”哦~


青山公益城市森林由美团青山计划联合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等公益机构发起,致力于推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零废弃倡导工作,通过生境提升改造、增设零废弃导览和休憩设施、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等方式,共同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此项目支持了红山动物园的保育区建设,促进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支持,推动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零废弃生活方式。


内容来自: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

评论
科普5d01ff69cbda2
大学士级
0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