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解读“难治性”患者背后的心理世界 | 世界精神卫生日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原创
中华医学会机关刊。传播医学信息,引领医学发展。
收藏

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长期被各种不适困扰,辗转于各家医院,尝试多种药物却总是因为“难以忍受的不良反应”或“效果不好”而失败。他们并非“不配合治疗”,但其就医之路异常艰难,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比症状本身更复杂、更值得关注的心理需求。值此世界精神卫生日之际,我们呼吁,应在密切关注患者症状表象的同时,进一步洞察“难治性”患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 “生病”背后的无形之手 ▶

对于这些患者,传统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模式常常失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持续的躯体不适和药物不耐受,可能是内心世界发出的一些信号。

1.对关爱和确认的渴望:“生病”这个角色,有时会成为他们获取关注、联系他人(尤其是医生)的一种方式,仿佛在说:“请看看我,我需要被照顾。”

2.无法直说的依赖与矛盾:他们非常需要被理解和支持,但又害怕直接表达这种需求会被拒绝或显得脆弱。于是,通过反复诉说症状和不良反应,来间接地传递“请不要放弃我”的请求。同时,抱怨“治疗无效”也夹杂着对依赖对象的失望和怨气,体现了既需要又抗拒的矛盾心理。

3.向内攻击的愤怒:生活中可能积累了太多的委屈、愤怒和压力,但由于害怕伤害他人或破坏关系,他们无法向外表达。这些负面情绪通过“让自己持续难受”的方式来宣泄,也让身边的照顾者感到挫败和无助。

4.对康复的深层恐惧:也许令人费解,但“康复”对一些人而言意味着未知的挑战。维持“病着”的状态,成了一种避免面对未知恐惧的不得已之举。

◀ 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亲人,该怎么办?▶

理解是帮助的第一步。他们的痛苦是真实的,即便其表达方式让人难以承受。

1.倾听与共情,而非反驳:避免说“别想那么多”“你就是心理作用”这类无效的安慰,尝试说:“我知道你非常难受,我们一起慢慢想办法。”真诚地认可他们的痛苦感受,是建立信任的桥梁。

2.关注人而非只是病:将对话从“今天哪儿不舒服”的清单式询问,转向“身体上的这些不舒服肯定让你很煎熬?”“最难熬的时候你是怎么撑过来的?”。让他们感觉到你关心的是他这个人,而不只是他身上的病。

3.鼓励专业的心身综合干预:这种情况通常需要长期、稳定的心理治疗与药物支持相结合。心理治疗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痛苦的情感模式根源,学会用更健康的方式表达需求、处理情绪和人际关系。

4.照顾者也需要支持:长期陪伴这样的患者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能量,家属也很容易产生无力感和耗竭。请记住,照顾好自己的情绪不是你自私,而是你能持续提供支持的基石。必要时,家属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的支持。

每个人的痛苦都值得被看见、被倾听。勇敢地寻求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的帮助,是走出困境的第一步。

(作者:临汾市中心医院临床心理科  董燕)

内容来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评论
科普62d7b9474e443
少傅级
已阅
2025-10-12
俄体镇科普88888
太师级
202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