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给酶建个“多孔豪宅”!我国团队用树枝状大分子合成胶囊,酶稳定性大幅提升

Engineering前沿
工程院Engineering系列期刊内容精选
收藏

“酶就像厨房里的‘超级厨师’,能高效催化化学反应,但总爱‘罢工’——遇高温、酸碱就失活,怎么办?”这是生物催化领域的老难题。酶作为天然催化剂,在医药合成、食品加工等领域应用广泛,但其“娇贵”的特性(易失活、难回收)一直限制着大规模应用。近日,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团队在《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发表研究,提出一种“给酶建豪宅”的解决方案:用树枝状大分子(PAMAM)诱导合成多孔有机硅胶囊(OSPN),像“定制别墅”一样为酶提供稳定的“居住环境”,不仅能保护酶活性,还能通过调控胶囊结构优化催化效率,为生物催化“降本增效”提供新思路。

酶的“烦恼”:传统“住所”太简陋,活性说没就没

酶是生物体内的“催化高手”,比如MIase(文档未明确全称,推测为异构酶或激酶)能高效催化D-果糖转化,在医药、食品工业中不可或缺。但这位“高手”很“娇气”:游离酶在反应中容易聚集、失活,重复使用几次就“罢工”;传统固定化方法(如吸附在普通载体上)又像给酶住“毛坯房”——载体孔径太小,底物进不去、产物出不来;或者孔径太大,酶容易“漏出去”,导致催化效率低、稳定性差。

“就像请大厨做饭,结果厨房又小又漏风,锅碗瓢盆摆不下,大厨怎么发挥?”团队负责人打比方。数据显示,传统固定化酶的半衰期(活性降低一半的时间)通常只有几小时,而工业生产需要酶能稳定工作数天甚至数周,这成了生物催化“规模化应用”的拦路虎。

树枝状大分子当“建筑师”,给酶造“多孔豪宅”

为了给酶建个“宜居豪宅”,团队想到了“树枝状大分子(PAMAM)”——这种分子像一棵“纳米级小树”,有规整的分支结构和大量活性位点,能精准调控材料的形貌和孔径。他们以PAMAM为“建筑师”,诱导有机硅前体组装,合成出多孔有机硅胶囊(OSPN),再把MIase“包埋”进去,形成MIase@OSPN复合催化剂(Fig.1)。

“这‘豪宅’设计很讲究:PAMAM的分子量和浓度是‘设计图纸’。”团队成员解释,通过调整PAMAM的分子量(比如用不同代数的PAMAM),可以控制胶囊的孔径大小(Fig.3);改变PAMAM浓度,则能调节孔道数量和分布(Fig.4)。最终建成的“豪宅”有三大优点:多孔结构(孔径分布集中,方便底物和产物进出)、有机硅外壳(化学稳定性好,抗酸碱高温)、内部微环境友好(PAMAM的氨基等基团能与酶分子温和作用,避免酶失活),就像给酶提供了“带独立卫浴、通风良好、安保严密的别墅”。

“豪宅”效果如何?酶活性更高,稳定性显著提升

团队通过一系列“体检”验证了“豪宅”的性能:TEM图像显示OSPN胶囊呈规整的球形,表面和内部布满孔隙(Fig.2a、b);FT-IR和XPS光谱证实了PAMAM的成功引入和有机硅网络的形成(Fig.2c、d-f);孔径分布分析显示,优化后的OSPN孔径约2-5 nm,刚好匹配MIase的尺寸,避免“酶太大进不去”或“太小漏出来”(Fig.2g)。

更关键的是催化性能测试。团队以D-果糖转化为模型反应,发现MIase@OSPN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远超游离酶和传统固定化酶。动力学参数显示(Table 1、2):当使用特定分子量的PAMAM时,OSPN的米氏常数(Km)降低,表明酶与底物的亲和力增强;最大反应速率(Vmax)提高,催化效率(kcat/Km)是传统载体的1.5倍以上。稳定性测试中,MIase@OSPN重复使用10次后,剩余活性仍超60%,而游离酶5次后就只剩不到20%,“相当于大厨在‘豪宅’里连续工作10天还精力充沛,而在‘毛坯房’5天就累倒了。”

未来:不止“住得好”,还能“按需定制”

研究团队指出,这种树枝状大分子诱导合成策略,不仅适用于MIase,还可推广到其他酶甚至蛋白质的固定化。未来通过调整PAMAM的结构和浓度,能“按需定制”不同孔径、不同功能的多孔胶囊,满足医药合成(如手性催化)、生物能源(如纤维素降解)等领域的需求。“就像‘豪宅’开发商,能根据不同‘住户’(酶)的需求,设计出‘loft’‘平层’‘别墅’等多种户型,让每个酶都能‘安居乐业’。”

内容来自:化学工程前沿FC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