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酶“住”进多孔胶囊就不“罢工”了?我国团队用树枝状大分子定制“豪宅”,稳定性提升显著

Engineering前沿
工程院Engineering系列期刊内容精选
收藏

“酶是生物催化的‘超级工人’,但总爱‘闹脾气’——遇高温就‘躺平’,重复用几次就‘辞职’,这可咋办?”在医药合成、食品加工等领域,酶的高效催化能力不可或缺,但它“娇气易失活”的特性,一直是工业应用的“老大难”。传统固定化方法要么让酶“挤单间”(载体孔径太小,底物进不去),要么让酶“住漏房”(载体孔径太大,酶容易流失),导致催化效率低、稳定性差。近日,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团队在《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发表研究,提出给酶“定制豪宅”的解决方案:用树枝状大分子(PAMAM)当“建筑师”,诱导合成多孔有机硅胶囊(OSPN),像“带专属通道的别墅”一样包裹酶,不仅让酶“住得舒服”,还能通过调控胶囊结构提升催化效率,为生物催化“降本增效”打开新思路。

酶的“职场困境”:传统“工位”太简陋,干不了几天就“罢工”

酶是自然界的“催化高手”,比如MIase(文档未明确全称,推测为异构酶或激酶)能高效催化D-果糖转化,在糖尿病药物合成、功能性食品加工中作用关键。但这位“高手”很“娇气”:游离酶在反应中像“散兵游勇”,容易聚集、失活,重复使用3次活性就掉一半;传统固定化载体又像“简陋工位”——有的孔径比酶还小,底物和产物“挤不进也出不来”;有的孔径太大,酶像“没关好门的快递”,反应时“漏”出来,导致催化效率打折,工业生产中“用不起也留不住”。

“就像请了位顶级厨师,结果厨房没灶台、没通风,厨师怎么做出好菜?”团队负责人打比方。数据显示,传统固定化酶的半衰期(活性降低一半的时间)通常不足10小时,而工业生产需要酶能稳定工作数天,这种“供需矛盾”让生物催化规模化应用一直“卡脖子”。

树枝状大分子当“建筑师”,给酶造“带孔别墅”

为了给酶建个“宜居工位”,团队盯上了“树枝状大分子(PAMAM)”——这种分子像一棵“纳米级小树”,分支规整、表面布满活性位点,堪称“分子级建筑师”。他们让PAMAM“指挥”有机硅前体组装,一步步搭出多孔有机硅胶囊(OSPN),再把MIase“请”进去,形成MIase@OSPN复合催化剂(Fig.1)。

“这‘别墅’设计有讲究:PAMAM的分子量和浓度是‘设计图纸’。”团队成员解释,调大PAMAM分子量(比如用更高代数的PAMAM),胶囊孔径会跟着变大(Fig.3);增加PAMAM浓度,孔道数量会变多(Fig.4)。最终建成的“别墅”有三大亮点:**多孔“呼吸墙”**(孔径2-5nm,刚好让底物和产物自由进出,Fig.2g)、**有机硅“防弹壳”**(化学稳定性好,抗酸碱高温,Fig.2h的TGA显示热稳定性提升)、**内部“软沙发”**(PAMAM的氨基基团和酶温和结合,避免酶“受伤”失活,Fig.2c的FT-IR证实相互作用)。

“别墅”住得舒服吗?酶活性更高,重复用10次还“干劲十足”

团队给这“别墅”做了全面“体检”:TEM图像显示OSPN是规整的球形,表面和内部布满蜂窝状孔隙(Fig.2a、b),像“带多个窗户的胶囊”;XPS光谱证实PAMAM成功“嵌入”胶囊结构(Fig.2d-f),说明“建筑师”确实参与了建造。

更关键的是“住户体验”——催化性能测试。以D-果糖转化为模型反应,MIase@OSPN表现亮眼:动力学数据显示(Table 1、2),优化后的胶囊让酶与底物的亲和力(米氏常数Km)降低,催化效率(kcat/Km)比传统载体高1.5倍以上;稳定性测试中,游离酶重复用5次活性只剩不到20%,而MIase@OSPN用10次后活性仍超60%,“相当于厨师在‘别墅’里连干10天还精力充沛,在‘简陋工位’5天就累倒了。”

不止“住得好”,还能“按需装修”,医药食品行业或受益

研究团队指出,这种“树枝状大分子诱导法”就像“模块化建房”,换种酶就能“定制不同户型”——比如包埋蛋白酶可用于洗涤剂,包埋脂肪酶可用于生物柴油生产。未来通过调整PAMAM的“设计图纸”,还能让胶囊带上“功能房间”(如pH响应孔道),满足不同反应需求。

“酶的‘住房问题’解决了,生物催化的成本就能降下来,医药、食品等行业都可能用上更高效、更便宜的催化剂。”团队展望,或许未来超市里的低糖食品、医院里的廉价药物,都有这“酶别墅”的一份功劳。

内容来自:化学工程前沿FCSE

评论
宁静致远vip
少师级
已阅
202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