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一位年轻人站在湖南省辰溪县一所乡镇中学的讲台上,向学生们传授数学知识。此时的他不会想到,20多年后,他会在代数群与量子群领域取得备受瞩目的突破,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是席南华,从一名大专毕业的中学教师到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数学前沿走出了一条蜿蜒而上的攀登之路,被郭雷院士称为“新时代陈景润式的数学家”。席南华却觉得不应该如此比较。“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数学家。”他说。
席南华
自认“平庸”
席南华的起点是一张大专文凭。
1978年,15岁的席南华高考失利,考入湖南省黔阳师范专科学校(1983年更名为怀化师范专科学校,现为怀化学院)数学专业就读。3年后,根据分配,他站上讲台,成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
即便如此,席南华也没放弃在数学领域深入探索。师专毕业前,他就参加过一次研究生考试,结果并不理想。工作后,他依然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勤奋备考,并在1982年顺利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师从曹锡华教授。
曹锡华教授是当代将中国代数群研究引向世界前沿的带路人,也是席南华数学生涯的领路人。“我读研究生之前没读过本科,而我的同学都毕业于重点大学数学专业,我的基础、能力和见识比他们差很多,功课也学得不好。”席南华坦率地说。他当时学得着实有些吃力,到第三年,论文进度仍旧艰难。毕业在即,尽管仍想深造,他却不得不起了回湖南找工作的念头。了解他的想法后,曹锡华教授鼓励他继续读书,他也终于在1988年拿到了博士学位。
至今,席南华还记得,博士阶段,曾有人劝他转行读经济,将来收入可以翻几番。“但我从没想过转行。”席南华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平庸的人”,多年来所做的只是在试图理解数学。在他看来,数学并没有比别的职业辛苦,相反,他认为数学是一门可爱的学科,数学家也是一个特别好的职业,相对自由,不用实验设备,走路、吃饭时都可以想数学问题,还可以去世界各地与同行交流,这一切都令他感到快乐。“这么可爱的事情,想别的干嘛,只管往下做就行了。”席南华说。
攀登数学高峰
1994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席南华也获得了基金支持。这是他第一次获得国家级项目资助,这一年,他31岁,正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此后10年,他再没写过其他基金申请书。“写经费申请书及随后的年度和结题报告太花时间了。”与其如此,他宁可把节省出的时间用来研究数学。
代数群与量子群研究,是席南华最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他最为人称道的工作是对仿射A型外尔群证明了卢斯蒂格关于双边胞腔的基环的猜想。相关工作形成了一篇长达95页的论文,被美国数学会以单行本形式发表,被认为是“highly nontrivial”(高度非凡的),是对代数群理论的重要贡献。
席南华另一项有影响的工作是确定了朗兰兹关于仿射赫克代数的猜想成立的充要条件,从而圆满解决了这一问题。这项工作的一部分由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以专著形式出版,另一部分则发表于《美国数学会杂志》。
不仅如此,席南华还通过证明特征p上的非单位根处的量子群的有限维表示的性质与特征0的代数群的表示类似,清楚具体地实现单位根处的量子群的有限维不可约表示;并就正特征域上的代数群开启了无限维表示这一研究方向。而他与国际著名数学家卢斯蒂格、谷崎俊之等人的合作,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比如,他与卢斯蒂格合作发现了仿射外尔群的每个双边胞腔含有唯一的典范左胞腔,就在代数群、李代数、量子群、李群等不同的方向均有深刻的应用。
随着成果不断涌现,席南华也赢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和尊重,荣誉接踵而来——2001年获晨兴数学银奖,2005年获陈省身数学奖,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但他本人依旧低调朴实。
2002年年初,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中关村兴建了一批条件较好的住宅小区,数学所有几个名额,席南华也有资格申请。但席南华却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很好了,住房也很好了,不必再申请换新。2005年,他因肺部严重感染和肺积水入院治疗,检查发现他有严重的肝硬化和早期肝癌。经过紧张救治和肝移植手术,他逐渐好转,而经历了生死考验后,尽管健康状况受到了影响,他还是没有停下研究的脚步。
“我从来不担心什么,有问题就去解决它,不能解决的,担心也没有用。”对席南华而言,无论困难还是荣誉,都不会对他的工作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只要能自由自在地研究数学,他就满意了。
不要忽视数学的本质
近十年来,席南华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及中国数学会第十四届理事长。他要重点考量的事也变成了为我国培养数学人才。
数学深奥又枯燥?席南华并不认可这样的观点,在他这里,数学是有趣且可爱的。为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情,他从讲课风格、教材设定到考试答辩等各个环节都下了狠功夫。同时,他认为仅仅在大学里进行数学人才的培养远远不够,希望通过好的科普作品,让公众更好地认识数学。
2021年年底,席南华邀请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同事共同筹备编撰《认识数学》科普丛书。对他来说,这是与编写教材截然不同的。“数学科普作品的内容不够丰富、内涵不够深刻等问题,都会限制公众对数学的深入了解和认识。”2023年丛书出版后,反响良好,席南华最初的设想基本都完成了,他非常高兴。
在席南华心里,数学以简单的东西揭示复杂的内核,从形式、思维到逻辑,无一不美。数学无止境,他希望有更多人可以沉下心来领略数学之美。也因此,当他看到国内追捧顶刊的风气大行其道时,才会忍不住提醒不要忽视了科研工作的本质价值。
“很多非常有名的研究,如菲尔兹奖得主约翰·格里格斯·汤普森的研究,主要发表于较为普通的杂志上,甚至苏联的许多重要数学成果也并未在顶级期刊上发表。”席南华举例道。他表示,发表在顶刊虽能证明论文达到一定质量并获同行认可,但过度追捧使其沦为“表面化”和“指标化”的工具,既造成学术“内卷”,也会阻碍科研创新,而要改变这个局面,要靠学术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