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说就懂|生命体征之体温

科普中国
原创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体温”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但体温究竟是什么?它为何如此重要?我们的体温又是如何维持在“刚刚好”的范围内的呢?接下来带您深入了解这个熟悉又神秘的生命体征。

体温:生命活动的“最佳拍档”

体温,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身体内部的温度。它并非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一个在一天中会轻微波动的范围。医学上,体核温度(人体内部器官的温度)是衡量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通常维持在36.5°C 至 37.5°C之间。这个温度范围是生命活动的“黄金区间”,因为人体内的各种酶和生化反应都需要在这个温度下才能高效、稳定地进行。

测量体温:方法不同,结果各异

我们常用的体温计有很多种,测量部位也各不相同,这就导致了读数上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解读自己的体温。

腋温:最常用也最安全。将体温计夹在腋窝深处,10分钟后读数。正常范围是36°C 至 37°C,平均温度为36.5℃。但需注意,测量前需擦干腋下汗液,否则可能影响准确性。

口温:将体温计放在舌下,紧闭口唇5分钟,用鼻呼吸。正常值略高,为36.3°C 至 37.2°C,平均温度为37.0℃。测量前不要喝热水或冰水,以免影响读数。

肛温:最接近核心体温,但操作不便,多用于婴幼儿。正常范围是36.5°C 至 37.7°C,平均温度为37.5℃。

耳温/额温:利用红外线技术,快速便捷。耳温枪需对准鼓膜,额温枪则扫描额头。它们的正常值会因设备型号和环境因素有所波动,通常耳温会比肛温低0.5°C左右。

小知识:当腋温超过37°C、口温超过37.3°C、肛温超过37.7°C时,通常就被认为是发热了。

体温的“指挥官”:下丘脑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 “空调”,能自动调节体温;而控制这台 “空调” 的 “遥控器”,就是大脑里一个重要的区域 —— 下丘脑。

体温过高时:下丘脑会命令皮肤下的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让热量通过皮肤散发出去。同时,汗腺开始大量分泌汗液,汗水蒸发带走热量,为身体降温。我们也会本能地寻找阴凉处、减少活动。

体温过低时:下丘脑会命令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热量散失。同时,身体会通过肌肉战栗(发抖)来快速产热,甲状腺等激素的分泌也会增加,提高身体的代谢率来产生更多热量。我们也会本能地蜷缩身体、穿上厚衣服或寻找温暖的地方。

发热:身体在“战斗”

当病毒、细菌等“敌人”入侵身体时,它会释放一些叫做“致热源”的物质。这些物质会使体温暂时升高。于是,身体开始通过战栗等方式产热,我们就出现了发热。所以,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身体免疫系统与病原体作战的一个信号。它告诉我们,体内的“战斗”正在激烈进行。

维持体温稳定的小贴士

适时增减衣物。

主动调节环境温度。

及时补水:充足的水分是身体有效散热的基础,尤其是在发热或大量出汗时。

关注身体信号:如果感觉发冷或发热,不要硬扛,及时休息并采取相应的保暖或降温措施。

体温不仅是健康的晴雨表,更是我们身体高效运转的保障。了解它,我们就能更好地倾听身体的声音,守护自己的健康。

作者:

张欢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 主管护师  

张  娜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 副主任护师

李玉善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 副主任护师

审核:

郑薇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 副主任护师

注意: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内容来自:科普中国

评论
尉大为
少傅级
在科普中国 APP,里面的内容既丰富又贴近生活,可以浏览到前沿科技的海量知识,开阔视野,了解了很多平时容易中谣言、被忽略的知识;让居民学会用科学理性的视角看待网络信息,不盲从、不跟风,学会分辨真假信息,明辨是非,让科学知识走进了千家万户,提高了全民的科学素养,真正成为科技科普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传播者和践行者!
2025-10-11
maggie米奇
太傅级
在科普中国 APP,里面的内容既丰富又贴近生活,可以浏览到前沿科技的海量知识,开阔视野,了解了很多平时容易中谣言、被忽略的知识;让居民学会用科学理性的视角看待网络信息,不盲从、不跟风,学会分辨真假信息,明辨是非,让科学知识走进了千家万户,提高了全民的科学素养,真正成为科技科普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传播者和践行者!
2025-10-12
天地华宇
大学士级
阅读
202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