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全国科普月 | 大坝医院:守护大坝健康的科技力量

粤水科普
原创
开展水利科普,提升公众水科学素养,展示水利科研成果和产品。
收藏


在广东,台风暴雨是常客,山洪水患也时不时"捣乱"。但有7000多座大坝像钢铁卫士般,筑起了坚固的防洪屏障,默默守护着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让大坝始终保持"健康体魄",专业的"大坝医院"应运而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秘这座特殊的"医院",揭开这些守护者背后的科技力量!



大坝看着坚固无比,理论上能"服役"百年以上,但实际情况可没这么简单。水位涨落会不断"拉扯"坝体,温度变化会让它热胀冷缩,时间一长,裂缝、渗漏等"小毛病"就可能找上门。

要是赶上台风季,狂风暴雨叠加,"小毛病"很可能演变成"大问题"。一旦大坝"病倒",下游百姓的安全可就悬了!所以,定期给大坝做"体检",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是守护安全的关键一步。



大坝的"体检"和咱们去医院看病很像,但用到的设备和技术,可比常规体检酷多了!


堤坝巡检车


体检先看"外在",大坝也不例外。水利工作者拿出的"神器"是三维激光扫描仪它就像一把超精准的"巨型卷尺"加"智能体重秤"。



只需几分钟,就能把整个大坝"扫一遍",快速建立一个完整的数字大坝模型。



从大坝的整体外形,到肉眼难辨的细微裂缝、沉降和变形情况,都能在模型里清晰呈现。这一步就像给大坝做"初诊",帮我们初步掌握它的"身体状况"。


光看静态的"照片"还不够,大坝的"动态健康"也得盯紧。这时候用上大坝健康早期预警监测终端




监测终端

别看它们体积小巧,灵敏度却高得惊人——能捕捉到坝体0.01度的细微倾斜变化!要知道,0.01度比我们眨眼时头部的晃动幅度还小。它就像大坝的"心电图仪",24小时不间断监测,一旦发现异常立马发出预警,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


表面看着没毛病,不代表大坝"内脏"健康。就像咱们体检要做CT一样,大坝也需要专门的技术排查内部问题。工程师们的"黄金搭档",就是【探地雷达】和【瞬变电磁法】

探地雷达负责"浅层检查"——它会向大坝内部发射电磁波,要是遇到空洞、裂缝或结构疏松的地方,电磁波就会原路返回,绘制出内部的"断层地图",轻松找到浅层"病灶"。

雷达现场检测

雷达结果分析

瞬变电磁法负责"深层检查"——它像撒出一张"电磁渔网",先通过电流激发磁场,再观察磁场"收网"时的衰减速度,从而判断坝体是否存在渗漏"隐患"。



除了这对"黄金搭档",还有类似"肠镜"的管道内窥技术,能深入大坝的管道内部排查问题。


管道内窥技术

再结合【水库安全监测监管平台】,所有"体检数据"实时汇总,工程师们就能精准"把脉",给大坝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水库安全监测监管平台


体检结束后,大坝会拿到专属的"健康报告",根据结果被分为三类,就像咱们的健康状态分级一样。

一类坝(健康状态):坝体结构安全稳定,没有明显问题,只需像我们日常养生一样,做常规养护就行,比如定期清理、简单修补小磨损。

二类坝(亚健康状态)有点"小毛病",比如轻微裂缝、局部渗漏,但不影响正常"工作"。这时候就得多加留意,定期复查,及时处理小问题,防止它发展成"大毛病"。

三类坝(不健康状态):相当于"重症病人",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比如大面积裂缝、严重渗漏等。这类大坝必须立即"住院治疗"——开展除险加固工程,否则一旦遇到极端天气,很可能威胁下游安全。


来源:网络

未来"大坝医院"还会不断升级科技装备,用更智能、更精准的技术,给每一座大坝保驾护航。

相信在这些"水利科技医生"的守护下,广东的7000多座大坝会一直保持"健康体魄",在风雨中屹立不倒,成为我们家园的"安全屏障"!

科普讲解视频

内容来自:粤水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