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清澈的眼睛,是感知世界的窗口。不少家长一见孩子眼睛有点“对眼”(俗称“斗鸡眼”),就立刻紧张起来。那么,“斗鸡眼”真的就等于斜视吗?关于孩子的“眼位”,存在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真相和常见误区?
误区一:“斗鸡眼” = 斜视
真相:不一定!
这是需要澄清的概念。
“假性”斗鸡眼: 很多婴幼儿的“斗鸡眼”其实是假性内斜视。这是由于孩子鼻梁较塌,眼内角的皮肤较宽,遮住部分眼白,造成黑眼珠向中间靠拢的错觉。随着鼻梁变高,这种情况通常会自然改善。
“真性”斜视: 医学上的斜视,是指双眼无法同时注视同一目标,当一只眼睛正视时,另一只发生了偏斜。这是一种视觉功能异常,除了向内偏斜(内斜视),还有向外、向上、向下偏斜等类型。
误区二:孩子眼睛偶尔歪一下,没关系
真相:需要警惕间歇性斜视。
有的孩子只在走神、疲劳时眼睛才“飘”出去,这可能是“间歇性外斜视”。它虽不持续存在,但同样会影响双眼视觉功能的发育,甚至可能加重,因此不能掉以轻心。
误区三:斜视只影响外观,长大就好了
真相:这是危险的认识!斜视的主要危害在于功能。
破坏立体视觉: 斜视使双眼图像无法融合,导致孩子难以精确判断物体的远近、深浅,影响阅读、运动和某些职业选择。
导致弱视: 长期使用一只眼,大脑会抑制偏斜眼的视觉信号,导致被抑制眼视力发育停滞,形成弱视,即使戴镜视力也难以提升。
斜视不会自行痊愈,治疗具有时效性。 一旦错过儿童视觉发育关键期,造成的功能损伤可能难以弥补。
天津大学爱尔眼科医院朱丽娜院长强调:“儿童眼健康无小事,对于孩子的眼位问题,家长应秉持‘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