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技小记者走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丨感悟中国核工业人隐姓埋名的坚守

北京科技报
爱科学 懂科技 有未来,北京科技报出品
收藏

10月9日,“科技小记者走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活动在中国核工业科技馆开展。活动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联合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中国核工业科技馆共同举办,来自房山区石楼镇吉羊完全小学的40余名“科技小记者”参与活动。


正值中国核工业创建70周年,小记者们先后走进“中国核工业”“探索核奥秘”展厅,系统了解了中国核工业从无到有、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并在互动体验中掌握了核基础知识。参观结束后,小记者们在放映厅聆听了科学家精神讲座,并参加了新闻写作培训。活动中,小记者们细致观察、认真记录、踊跃提问,在与讲解员及授课老师的互动中,深入领悟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体悟到“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


小记者们合影留念

中国核工业科技馆坐落于北京西南郊的原子科学城,总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展区面积7000平方米,设有“中国核工业”“探索核奥秘”“核燃料循环”“开发核能源”“核在我身边”“核在国防中”“核与辐射安全”等常设展厅。这里是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所在地,先后有7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60余位两院院士在这里工作过。馆内钱三强、王淦昌陈列室复原钱三强、王淦昌两位先生在原子能院工作时的办公室场景,采用图片、文字、视频、场景再现等形式讲述两位先生以身许国、肝胆相照的爱国情怀,自力更生、协同攻关的创业精神,严谨求实、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充分体现了中国核工业深厚的历史底蕴。2022年5月,中国核工业科技馆被评为“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小记者们参观“中国核工业”展厅

从“一颗石头”到“人造太阳”,在主展厅“中国核工业”内,小记者们跟随一件件展品及历史影像,“亲身”见证了中国核工业70余年的发展历程,切实感受到核工业人的坚守和无私奉献。“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是我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因公牺牲的革命烈士。”站在“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展板前,小记者们久久驻足并认真记录。“钱三强和何泽慧商量说,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祖国再穷,是自己的;而且正因她贫穷落后,更需要我们去努力改变她的面貌。”聆听讲解员介绍核工业科学家的爱国事迹与精神时,小记者们频频点头并深思领悟……从一穷二白到造福于民,在4个板块的参观过程中,小记者们从一位位科学家身上感悟到“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内涵;坚定了“以科学家为榜样、刻苦学习知识、未来投身强国事业”的坚强决心。


小记者们参观“中国核工业”展厅时认真记录

从原子概念的提出到利用核能,人类对该领域的探索从未停止。在“探索核奥秘”展厅,小记者们置身“原子宫殿”,通过互动体验装置,在寓教于乐中了解了从古至今人类探索核奥秘的过程,进一步加深了对于核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小记者们体验“探索核奥秘”展厅内元素周期表互动装置

在悠扬的音乐声中,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李老师为大家娓娓道来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等三位功勋科学家的故事。“为了保守国家机密,他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在功成名就时,他‘失踪’了近20年;直到1978年,他才告别‘王京’的身份,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他,就是王淦昌。”“美国政府想用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把这位天才留在美国。老师和同学也纷纷挽留,但邓稼先拒绝了所有人,一心只想回到大洋彼岸的祖国,回到热爱的故土。”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小记者们仿佛被带回了当时的岁月,在国之脊梁“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经历中,见证了新中国核事业从起步到发展的峥嵘岁月,为核工业人“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的担当所动容。


科技小记者聆听科学家精神讲座

为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家精神的良好氛围,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开展“科技小记者走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系列活动。活动走进多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引导青少年近距离接触科学家、深入了解科学家的事迹和成就,深刻感悟科学家精神,从而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育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

来源:北京科技报

撰文:记者 贾朔荣

摄影:张星海

内容来自:北京科技报

评论
广播发烧友@
太师级
科学家
202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