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一声咳嗽“震”断肋骨

温州市护理学会
原创
提供优质健康科普,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收藏

65岁的赵阿姨在一次用力咳嗽后,突然感到胸口剧痛,呼吸都成了折磨。到温州市永嘉县人民医院就医后的诊断令人震惊:肋骨骨折。

没有跌倒,没有碰撞,仅仅是一声咳嗽,就导致了骨折。医生揭开了谜底:她患上重度骨质疏松,其骨骼脆弱如风干的树枝,连自身肌肉的瞬间收缩都无法承受。

无独有偶,当地碧莲镇的徐大妈在摘柚子时,身体前倾靠在树枝上,竟被卡断了两根肋骨。这些看似匪夷所思的病例,却真实地发生在骨质疏松患者身上。

您以为的“骨头硬”,很可能只是一种错觉。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骨骼银行”在悄无声息地出现“赤字”:钙质加速流失,骨骼结构变成空洞的蜂窝,骨量被默默偷走。

骨质疏松,已成为老年人骨折的主要元凶。

如何守住“骨本”,避免成为“脆脆骨”?

一、确诊后防骨折:四大要点要牢记。

若已确诊骨质疏松,核心目标是提升骨密度、预防骨折,需综合管理:

1.营养补充:钙与维生素D必须“配齐”

钙是骨骼的“砖石”,维生素D是吸收钙的“钥匙”。老年人每日需钙1000毫克-1200毫克、维生素D 800IU-1200 IU。

食补优先:每天300毫升-500毫升牛奶或酸奶,搭配豆制品、绿叶蔬菜、连骨小鱼。

剂补辅助:饮食不足时,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钙剂(肠胃好选碳酸钙,肠胃弱选柠檬酸钙),维生素D常需额外补充。

蛋白质是“混凝土”:每日摄入足量鸡蛋、瘦肉等优质蛋白,增强肌力,减少跌倒风险。

2.药物治疗:必须严格遵医嘱

单纯补钙无法治疗骨质疏松。已发生骨折或骨密度极低者,需使用抗骨松药物。子女务必带老人到内分泌科或骨科评估,制定个体化方案。

3.科学运动:给骨骼“温和的压力”

可以通过负重运动(快走、太极)和抗阻训练(弹力带、小哑铃),增强骨骼强度。同时加强平衡练习(如扶扶手单脚站),降低跌倒概率。最重要的是要避免高风险动作:如仰卧起坐、弯腰摸脚趾,这些动作可能增加椎体骨折风险。

4.防跌倒:守住最后一道防线

要保持家中地面干燥、清除杂物,卫生间安装扶手。可以穿防滑鞋,定期检查视力,必要时使用手杖或助行器。

二、预防是关键:三个阶段“存骨量”

35岁前:通过高钙饮食、充足维生素D和规律运动,努力提升“骨量峰值”,为骨骼银行存足“本钱”。

中年以后:尤其女性绝经后,骨流失加速,应定期检查骨密度。

65岁后: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即使未确诊,也能有效延缓骨质疏松进程。



内容来自:温州市护理学会

评论
汪建国
太师级
已阅
2025-10-12
科普62d7b9474e443
少傅级
已阅
2025-10-12
科普中国俄体镇023
大学士级
202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