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验孕棒上显现出两道杠时,许多准妈妈心中往往既有喜悦又夹杂着忐忑。随着孕程推进直至生产后,她们会逐渐发现,自己的情绪仿佛坐上了“过山车”:孕期时可能因想象宝宝的未来而展露笑容,转眼又因小小的生活琐事泪流不止;产后怀抱新生儿,本应满怀喜悦,却常常感到精力透支,甚至产生“不配当妈妈”的自我怀疑。这类起伏不定的情绪,均为孕产期心理变化的常见体现,我们深入探讨此话题,助力准妈妈和新妈妈洞悉自身情绪,少经历心理上的弯路。
一、孕产期心理变化是啥?
我们必须清晰认识到,孕产期心理变化不是所谓的“矫情”,而是特殊阶段的正常身心反应,主要集中在从怀孕到产后1年的“孕产期”,它不是单个的情绪问题,而是多种状态的统称:轻度情况或许是孕期偶尔出现的焦虑,或是产后数天的情绪低落,一般在几天至两周内会自行缓解;重者或许会发展为孕期抑郁或者产后抑郁,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的状况会持续较长时间,甚至会影响到对宝宝的照顾以及自身健康。
二、为啥会出现这些变化?
孕产期之所以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主要是“内外夹击”所致:
1. 激素“捣乱”:孕期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会比平常高出几十倍,产后却一下子“断崖式”降低,这种急剧变动会直接干扰大脑调控情绪的机能,好似突然更换了“情绪开关”,
2. 生活“添乱”:孕期需忧心胎儿状况与产检情况,产后还得熬夜进行喂奶、换尿布等事,睡眠极度匮乏,再加上难以适应“妈妈”这一新角色,压力似小山渐高;
3. 心理“底子”:要是孕前就有焦虑倾向、曾有情绪问题,又或者孕期遭遇特殊情形,发生心理变化的概率会更大。
三、遇到了该怎么应对?
多数孕产期心理变化可通过调节得到缓解:
1. 自己“松一松”:不要给自己施压去做“完美妈妈”,像没精力自制辅食就选用成品泥,没气力收拾屋子就先放一放;每天给自己预留10分钟,即便只是靠在沙发上听听歌、放空一会儿,别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宝宝和家务上;要是情绪上头了,找个信得过的人聊聊,或者痛痛快快哭一场也无妨。
2. 家人“搭把手”:这堪称最为关键之处!丈夫莫只做“甩手掌柜”,多帮忙换尿布、喂孩子,使妈妈能增加睡眠时间;长辈不要老是挂着“我当年就这样”“别娇气”,多倾听妈妈的诉求,若她不喜油腻食物就别强行劝食;家人应更多留意她的情绪,像询问一句“今天心情怎么样”,比询问“奶够不够”意义更大。
3. 专业“帮一帮”:倘若自我调节无果,别因所谓“丢人”而迟疑,速寻产科或心理医生,医生或许会借助交谈来舒缓患者情绪,若情况严重,会指导患者使用安全药物(不必担忧,孕期和哺乳期均有合适的药,不会对宝宝造成伤害),求助并非示弱,而是对自己和宝宝承担责任的体现。
四、怎么预防更安心?
与问题显现后应对相比,提前预防要省心得多:
1. 孕前“早准备”:要是打算要孩子,先处理好自身心理问题,若存在情绪问题,需治愈后再备孕;深入掌握孕产期知识,明晰可能出现的各类变化,心里踏实就不易慌张。
2. 孕期“多关注”:主动与医生交流自己的情绪波动,别仅围绕身体情况陈述;日常可与其他准妈妈交流,察觉大家均存在类似问题,便不会觉得自己“特殊”。
3. 产后“早规划”:事先与家人商定产后由谁协助照顾婴儿,防止产后陷入慌乱;预先筹备好宝宝用品,减轻产后琐碎事务压力;丈夫可预先掌握喂奶、换尿布技巧,产后便能迅速实操。
孕产阶段是女性生命里的特殊时期,情绪有起伏很平常,莫把“情绪不好”当作“矫情”,也别因怕遭他人议论就隐忍——你的情绪和宝宝的健康一样关键,若此刻的你正陷入情绪困境,记住:你并非孤立无援,家人的支撑和专业的助力就在身旁,用心呵护自己的情绪,才可更坦然地体会做妈妈的快乐,妈妈心情愉悦,宝宝才能在爱意环绕中健康成长!
作者:杨静 苏州市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