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0月11日,维也纳国际会议中心掌声雷动,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第27届大会一致通过决议,正式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会员国。这一决议结束了中国与全球核合作体系长达26年的隔阂,开启了和平利用核能的新纪元。
1957年,国际原子能机构成立。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后,IAEA理事会随即通过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代表,但我国因核工业发展阶段等因素,并未立即加入。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中国亟需核技术助力发展。1983年,中国正式提交加入申请,其“和平利用核能、反对核扩散”的立场获得广泛认同。1983年10月11日的大会上,成员国代表全票支持中国加入,时任IAEA总干事埃克隆德评价:“这让机构真正拥有了全球代表性。”
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过程有着严谨的法律逻辑,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规约》,需经理事会推荐、大会批准并递交接受书方可入会。1984年1月1日,中国完成全部程序,成为第113个成员国,正式履行两大核心义务:参与和平利用核能合作与接受核保障监督。
这扇合作之门的开启,很快结出了双向共赢的硕果。对中国而言,IAEA的技术援助为核电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秦山核电站建设现场,时常能看到IAEA专家与中国工程师并肩研讨的身影,不少关键技术难题在交流中迎刃而解;在核医学领域,通过合作引进的同位素诊疗技术,更是让数十万癌症、甲亢等重病患者重获健康希望。而中国也以开放姿态回馈全球:累计提供1300万美元技术合作捐款,为发展中国家培育1500余名核技术人才,自主构建的核数据库也成为全球同行信赖的重要参考依据。
国际原子能机构会徽
在核不扩散这一全球关切议题上,中国的担当更显突出。1988年,中国主动签署自愿保障协定,将部分核设施纳入国际监督;1998年,又率先加入“93+2 计划”附加议定书,以更严格的标准推动核安全治理。这种深度合作为核能安全利用和防扩散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全球核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参考来源:科普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