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球形建筑“拼”出来了?装配式折板技术突破传统施工瓶颈,实验验证结构安全

Engineering前沿
工程院Engineering系列期刊内容精选
收藏

“大跨度球形建筑施工,脚手架得搭3个月,混凝土现浇又重又慢!”传统混凝土球形结构因自重过大、装配率低、施工周期长,一直是工程界的“老大难”。近日,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团队在《Front. Struct. Civ. Eng.》发表研究,推出装配式整体式球形钢筋混凝土肋形折板结构——通过预制构件现场拼接、节点现浇成整体,既保留了球形结构的大跨度优势,又让施工效率大幅提升,实验与数值模拟双重验证了其承载性能,为体育馆、仓储库等大跨度空间建筑提供了新方案。

传统球形结构“施工难”:脚手架成“拦路虎”,装配率不足30%

为啥球形建筑施工总让人头疼?团队负责人解释:“传统球形混凝土结构要么全现浇,需要满堂脚手架,工期长达半年;要么纯预制,节点连接薄弱,刚度不足易开裂。”数据显示,我国大跨度球形建筑平均装配率不足30%,远低于政策要求的70%,“就像用乐高搭球体,零件拼好了却‘散架’,只能靠现场浇筑‘粘牢’,效率和整体性难以兼顾。”

随着装配式建筑政策推进,大跨度空间结构(如体育馆、会展中心)对“轻质、高强、装配化”的需求日益迫切。球形肋形折板结构因曲面受力合理、自重轻,成为理想选择——其“肋形”设计类似球面的“肋骨”,能通过折板刚度抵抗荷载,比平板结构承载力提高40%以上。但如何让这种结构“拼得快、连得牢”,一直是技术瓶颈。

创新工艺:预制“球瓣”现场“拼乐高”,现浇节点让结构“锁成整体”

团队创新“装配式整体式”工艺,把球形结构拆分成预制肋形折板(“球瓣”)和现浇节点,像拼乐高一样施工(Fig.2):

  • 预制“球瓣”工厂造:在工厂预制带肋折板构件,精准控制尺寸和钢筋布置,避免现场支模误差;
  • 现场拼接“搭骨架”:将预制“球瓣”吊装到位,通过预留钢筋连接,形成球形框架,省去满堂脚手架;
  • 现浇节点“锁整体”:在预制构件接缝处浇筑混凝土,让节点与“球瓣”形成整体受力体系,解决纯预制“易散架”问题。

“就像给球形结构装‘关节’,预制‘球瓣’是硬骨头,现浇节点是软骨,既灵活拼装又牢固传力。”团队成员形象比喻。

实验验证:从“裂缝分布”到“极限荷载”,结构性能“经住考验”

为验证结构安全,团队开展缩尺模型实验(Table1相似分析),按1:10比例制作球形折板结构模型,通过LVDTs(位移计)和应变片(Fig.3)监测受力性能:

加载测试:极限荷载达设计值1.2倍,裂缝“可控不蔓延”

加载过程中(Fig.4),结构先在预制与现浇节点处出现初始裂缝(Fig.5a),随着荷载增加,裂缝沿肋形折板发展,但未贯通(Fig.5b),最终极限荷载Pu远超设计值,“就像鸡蛋壳受力,裂缝虽有但整体不散,承载力足够安全。”

位移性能:变形“稳如泰山”,满足大跨度使用要求

荷载-位移曲线显示(Fig.6),结构在设计荷载下位移仅为极限状态的30%,“相当于篮球架扣篮后晃动幅度很小,证明刚度足够,不会让人在里面感觉‘晃悠悠’。”

数值模拟“神助攻”:有限元模型精准“复刻”实验,参数优化有依据

为避免反复实验成本高,团队用有限元模型(Fig.8)“电脑仿真”结构受力:

  • 本构模型“接地气”:混凝土采用损伤模型、钢筋用弹塑性模型(Fig.9),精准模拟材料开裂和屈服;
  • 网格优化“算得准”:对比不同网格尺寸发现,20mm网格既能保证精度,又不浪费计算时间(Fig.10);
  • 结果“高度重合”:有限元模拟的裂缝分布(Fig.11)、钢筋应力(Fig.12)、荷载-位移曲线(Fig.13)与实验结果几乎一致,“电脑里‘预演’一遍,就知道施工后安不安全,参数调整更有底气。”

通过参数分析(Table4),团队还给出设计建议:肋板厚度、钢筋配置等关键参数需根据跨度调整,“就像给不同体型的人‘量体裁衣’,确保结构既安全又省材料。”

应用前景:大跨度场馆、仓储设施“迎新选择”,助力装配式建筑发展

“这套技术特别适合10-50米跨度的空间建筑。”团队负责人表示,未来可用于体育场馆屋顶、大型仓储库、农业大棚等,“比如建一个30米跨度的羽毛球馆,用装配式球形折板,施工周期能从传统6个月缩到3个月,现场用工减少50%,还不用搭密密麻麻的脚手架,省钱又安全。”

内容来自:FrontCIV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