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国庆日的太空应答!风云三号H星首轨数据穗城落袋​

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
原创
科普教育基地注册科普号,来源:2025年科普月
收藏

        2025年10月1日13时14分,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的巨型天线稳稳锁定天际,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逐渐趋于平稳——风云三号H星的首轨业务数据成功接收。这一刻,机房里响起的轻声欢呼与室外的国庆欢歌遥相呼应,卫星气象人用硬核科技成果为祖国华诞献上厚礼。

        这颗9月27日凌晨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的“收官之星”,承载着特殊使命。作为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系列的压轴之作,它将接替已服役近8年的风云三号D星,扛起全球“下午轨道”监测的重任。其搭载的9台国际先进遥感仪器中,全新研制的高光谱温室气体监测仪Ⅱ型实现了百公里幅宽的全球高精度探测,能精准捕捉大气中温室气体的细微变化,为“双碳”目标落地提供数据支撑;升级后的广角极光成像仪Ⅱ型则可监测140nm—180nm光谱段的极光活动,为空间天气预警筑牢防线。

        H星的顺利入列,标志着我国自主构建的极轨气象卫星星座正式成型。这个由“黎明星”E星、“上午星”F星、“降水星”G星与“下午星”H星组成的观测矩阵,让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同时运行四条近地轨道民用气象卫星的国家。从此,地球大气的晨昏交替、海陆变迁、温室气体流动都将被这张“天基大网”实时捕捉,6大类70种数据产品将持续赋能全球预报、气候监测与防灾减灾领域。

        这份国庆献礼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周密筹备。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团队借鉴FY-3E、F、G星的接收经验,开展了数十次星地对接测试与全系统联调。国庆当天,技术人员放弃休假坚守岗位,从天线跟踪到数据解码全程精准操作,用系统零差错的表现印证了我国地面接收能力的可靠性。

        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庄旭东在听取国庆期间卫星站圆满完成风云三号H星数据接收任务的专项汇报后,对坚守岗位的科技人员致以慰问。这不仅是一次数据接收的成功,更是气象强国建设的坚实一步。此刻,这组从太空传回的宝贵数据,正连同我国22颗风云卫星的历史积淀,持续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让“中国天眼”的光芒照亮世界气象观测舞台。

内容来自: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

评论
俄体镇科普88888
太师级
202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