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成语里的动物——蜻蜓点水

喜涮涮
原创
扬州科技馆副馆长,擅长科普活动设计与创新,喜欢观察动物。
收藏

【成语】:蜻蜓点水

【释义】:像蜻蜓触水那样一掠而过。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或轻巧地接触某一事物。

【出处】:出自唐代杜甫《曲江二首》诗:“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原诗描绘蜻蜓在湖面轻触飞行、产卵的自然景象,后用以形容行事浮光掠影、未深入根本。

【拓展】:“蜻蜓点水”常与“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等近义词并列,强调停留于表面、缺乏深度的行为方式。例如:调研工作若只是蜻蜓点水,便难发现核心问题;阅读经典若仅蜻蜓点水,便无法领会思想精髓。反义词如“鞭辟入里”“寻根究底”,则形容探索本质、深入核心的严谨态度。

【成语中的动物】:成语中的“蜻蜓”是蜻蜓目昆虫的统称,其“点水”行为实为雌虫将卵产入水中的繁殖策略。这种每秒钟可完成35次的高速触水动作,是演化出的精准繁殖适应,却被人类赋予了全然不同的文化意涵。

小档案

名称:蜻蜓  

英文名:Dragonfly  

学名:Odonata(蜻蜓目)  

翅展:2~19厘米(史上最大巨脉蜻蜓翅展达75厘米)  

飞行速度:最高时速5060公里  

隶属科目: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蜻蜓目  

传奇指数:★★☆☆☆  

分布范围:全球性分布,除极地外所有大陆的水域周边  

魅力靓照:


蜻蜓以腹部轻点水面完成产卵(图片来源:Pexels)


蜻蜓翅膀网状脉序堪称空气动力学杰作(图片来源:Pexels)

外形特征:

蜻蜓头部呈球形,复眼占头部的三分之二,由28000个小眼构成全景视觉。两对膜质翅膀布满网状脉序,腹部细长如针,体色具金属光泽,部分种类呈现彩虹色结构色。

生活习性:

蜻蜓是昼行性昆虫,白天活动频繁,夜晚通常停息在植物上休息。翅膀可前后独立运动,能悬停、倒飞、急转直角,捕食成功率高达95%;成虫蜻蜓交配后,雌蜻蜓会将卵产在水中;幼虫(水虿)生活水中1~5年,以水中的孑孓、小鱼、蝌蚪等小型动物为食,有时也会同类相残。

奇闻轶事:蜻蜓点水实为“水下播种机”?真的假的!真的!

夏日的湖畔边,常常看到蜻蜓像直升机般掠过水面,尾部轻盈一点,便荡起层层涟漪——这并非嬉戏之举,而是它们在进行生命的播撒。原来,蜻蜓点水的动作,是雌蜻蜓在产卵,因为它们的受精卵必须在水中才能孵化。它们会精心挑选洁净且水流平缓的静水区域,将卵产于水中或水畔的植物之上。

由于蜻蜓的幼虫需在水中历经漫长的爬行生长阶段,为延续种群血脉,雌蜻蜓便以尾部点水的方式,将受精卵排入水中并使其附着于水草之上,确保幼虫得以孵出。凭借发达的复眼,蜻蜓能够敏锐捕捉水面反射的光芒,从而精准定位适宜的水环境以完成产卵使命。在云南腾冲的湿地公园内,科研人员借助水下高速摄像机捕捉到了令人惊叹的画面:一只黄翅蜻蜓以每秒五次的频率用腹部轻触水面。此非随意玩闹,而是一场周密安排的“生命投递”——每次接触水面之际,都会有30至50粒裹挟着黏液的卵粒被播撒入水。

蜻蜓产卵时雌蜻蜓会让雄蜻蜓抓着其腹部后侧“串联”在一起进行。它们多选择在小河边、池塘里的水生植物丛中产卵,排出的卵随即黏附于这些植物上。孵化出的幼虫被称为“水虿”,需在水中度过漫长的时光,短则一年,长则七八年方可羽化为成虫。水虿在成长过程中大量捕食蚊蚋幼虫,单只个体就能消灭多达3000只孑孓;待到羽化之时,它们成群结队破水而出,为鸟类呈上一场年度盛宴;而留下的空蛹壳则成为水生昆虫的庇护所,持续滋养着微生物群落。随着身体的变化,原本又短又胖的腹部逐渐变得细长,先前折叠在一起的翅膀也依次展开,最终蜕变成一只小巧玲珑的蜻蜓。这些由蜻蜓点入水中的生命种子,终将深刻重塑整个生态系统。

内容来自:喜涮涮

评论
包庆华
太傅级
阅读
3小时前
匆匆一梦
少傅级
👍👍
06:35
中气旋
太傅级
已经阅读
0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