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说就懂丨心脏会“变肥”:肥厚型心肌病比你想象中更需要被了解

科普中国
原创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心脏,是我们身体的“动力泵”,一生不停歇地将血液输送到每一个角落。然而,有时心脏的肌肉——尤其是左心室——会不明原因地异常增厚,就像一堵不该变厚的墙,悄悄挤压着生命的通道。这就是肥厚型心肌病,一种并不少见、却常被忽视的遗传性心脏疾病。

一、什么是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简称HCM,是一种由于编码心肌肌小节蛋白的基因发生致病性变异,导致心肌异常肥厚的心脏病。最常见的是左心室壁增厚,尤其是室间隔部位。我们可以把心脏想象成一个“精装房”,原本结构合理、墙面薄厚均匀。但HCM患者的某一面墙——通常是左心室与右心室之间的室间隔——开始不断增厚、变硬,向内挤压心脏空间,阻碍血液流动。

这种“厚”并非运动员那样健康强壮的表现,而是一种病态的结构改变。其根本机制在于心肌中的肌球蛋白异常活跃,与肌动蛋白形成过多“横桥”,导致心肌长期处于过度收缩状态,导致舒张功能受损,从而逐渐肥厚。正常人的心室壁厚度约为8-11毫米,排除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等继发因素导致的心肌肥厚,当室间隔厚度15毫米时,就可确诊为HCM而在有家族史的情况下,室间隔厚度达到13mm的亲属就可以确诊为HCM

根据左室流出道是否存在梗阻的情况,HCM可分为两种类型:

1)非梗阻型:压力差<30mmHg,血流受阻不明显,但仍需治疗。

2)梗阻型:惊喜状态下左心室流出道与主动脉之间的压力差30mmHg,血液泵出明显受阻此外,还有一类“隐匿梗阻型”,即静息状态下压力差未达标,但在屏气、药物或运动刺激下会流出道压差大于30mmHg3种类型分别占1/3左右。

二、谁容易得HCM?遗传因素不可忽视

HCM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约60%的患者有家族史,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果父母一方携带致病基因,子女就有50%的概率遗传。

目前超过30基因与HCM相关,最常见8个肌小节基因,其中MYH7MYBPC3占已知致病变异位点中的80%以上。但并非所有携带致病基因的人都会发病,这被称为“外显率不全”,因此HCM具有临床异质性,有些人终身无症状,有些人却早年发病甚至猝死。

三、身体的“求救信号”:这些症状要警惕

HCM患者早期常无症状,多数人是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意外发现的。但随着病情进展,患者首次发现的症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常见表现:活动后气喘、胸闷、胸痛、乏力;

危险信号:头晕、黑矇、心悸、甚至突然晕厥;

最严重结局:心源性猝死,尤其在青少年和运动员中,HCM已成为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常规检查中,若心电图中出现ST-T改变”、左室高电压、异常Q波等,不应简单视为“心肌缺血”,而应进一步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排除HCM可能。

四、如何确诊HCM?多手段联合的“侦查系统”

HCM的诊断需要一套“组合拳”,综合以下方法:

1. 问诊与听诊

医生会详细询问症状与家族史(尤其是有无HCM病例、心源性猝死),听诊时可能闻及心脏杂音,是初步筛查的重要线索。

2. 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

心电图是心脏的“电活动记录仪”,绝大多数HCM患者存在异常。动态心电图可捕捉一过性心律失常,评估猝死风险。

3. 心脏超声——HCM诊断的“金标准”

超声心动图如同“心脏摄像机”,能清晰显示心肌厚度、梗阻情况、心脏功能等。检查中常配合Valsalva动作以激发隐匿性梗阻。

4. 心脏磁共振——高清3D成像

CMR能更精确评估心肌厚度、纤维化(疤痕)程度,是评估猝死风险的重要工具。

5. 基因检测——追踪病根的“侦探”

通过对先征者进行基因筛查,有助于确诊、风险评估及家族高危人群的筛查。

五、治疗与管理:从药物到手术的阶梯策略

HCM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预防猝死、管理并发症。生活方式调整包括避免剧烈运动、突然发力;戒烟限酒,清淡饮食,保证睡眠;感冒发烧时及时就医,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药物治疗1传统药物: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䓬),可减慢心率,改善舒张功能;2新型靶向药:如Mavacamten,能选择性抑制心肌过度收缩,从源头减轻梗阻,改善症状,减少手术需求。

非药物治疗1)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是国际公认的、使用最多的经典外科手术,切除肥厚的心肌,彻底疏通血流;(2)酒精室间隔消融术:微创介入,使局部心肌萎缩,减轻梗阻;(3Liwen术式:即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创新微创治疗;4)微创心肌旋切:通过小切口在心脏不停跳状态下,利用微创心肌旋切系统切除肥厚的室间隔心肌。该术式无需体外循环,可在超声引导下实时评估手术效果。(5植入ICD:预防心源性猝死的最有效手段,可自动除颤,挽救生命。

六、遗传咨询与筛查

HCM是一种家族性疾病,因此遗传咨询与亲属筛查至关重要。国内外指南均推荐疑似和确诊的HCM患者进行基因筛查,在基因检测阳性的患者中,应对所有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进行致病位点的筛查,基因检测阳性者需密切随访,早发现、早干预;应从小开始(建议青春期起)定期接受心脏超声和心电图筛查。未携带致病基变异则患病风险与普通人群一样,可免于临床检测。遗传咨询有助于理解疾病遗传模式、后代患病风险及生育选择,是一场基于科学的家庭健康行动。

结语: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需要终身管理的遗传性心脏病,如果你有相关症状或家族史,请不要过度焦虑,应主动前往心内科进行全面心脏评估,与医生携手,制定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绝大多数患者都能有效控制病情,并享受与正常人一样的高质量生活。

作者:

殷昆仑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分子诊断科 助理研究员

周洲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分子诊断科 研究员

审核:

王水云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心外科 主任医师

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内容来自:科普中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美好时光🇨🇳
学士级
本文围绕肥厚型心肌病(HCM)展开科普。它是一种遗传性心脏病,因基因变异致心肌异常肥厚,分非梗阻型、梗阻型和隐匿梗阻型。约60%患者有家族史,早期常无症状,有活动后气喘等表现,严重可致猝死。诊断需综合问诊、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多种手段。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如手术、植入ICD等。同时强调遗传咨询与亲属筛查的重要性,多数患者经规范管理可正常生活。
2025-10-12
科普知识之窗
大学士级
了解一下肥厚型心肌病
2小时前
汨罗镇徐志雄
太傅级
已阅
2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