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部时间10月9日13:00(北京时间19:00),瑞典文学院宣布,
将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
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克拉斯诺霍尔卡伊
(László Krasznahorkai),
以表彰
“他那震撼人心、富有远见的创作,
在灾难与恐惧的时代,
重申了艺术的力量”。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
他是中欧文学传统中的
一位伟大史诗作家,
这一传统从卡夫卡延续至托马斯·伯恩哈德,
以荒诞主义与怪诞的过度渲染为特征。
但他并非仅此一技之长,
他还将目光投向东方,
采用一种更具沉思性、更为精微克制的语调,
展现出多元的创作维度。
先来了解一下这位文学家。
获奖者:拉斯洛·克拉斯诺霍尔卡伊
(László Krasznahorkai)
国籍:匈牙利
旅居:德国
出生:1954年
毕业院校:匈牙利罗兰大学 文学院大众教育专业
重要事件:
首部长篇《撒旦探戈》被贝拉·塔尔搬上银幕,
七个多小时的黑白片以及其中
充斥漫长的如同拉斯洛语言风格一般的长镜头,
成就了影视上的一部经典。
代表作:
《撒旦探戈》《世界在前进》
《反抗的忧战争与战争》《仁慈的关系》
《温克海姆男爵返乡》《乌兰巴托的囚徒》等
作品特点:
他以冗长而充满节奏感的句式,
末世般的氛围以及
对人类存在的哲学探讨而闻名,
被誉为
“文学中的卡夫卡与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继承者”。
他的作品常以动荡不安的社会为背景,
揭示文明崩塌、信仰消逝与
人类在荒原中求生的精神挣扎。
一、名字很长,我们可以叫他“好丘”
这位文学家,
与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
一位匈牙利汉学家曾帮他
起了一个中文名“好丘”,
他把它印在名片上,解释说,
一是取“美丽山丘”之意,
二是借“丘”字与孔夫子挂钩。
他多次到访中国,
自称患上“中国病”,
一回家就宣布用筷子吃饭。
他是李白的“迷弟”,
曾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
沿着诗仙的足迹走遍了
泰安、曲阜、洛阳、西安、成都、重庆等
近十座古城,
然后穿过三峡,抵达武汉。
拉斯洛在中国(来自网络)
二、“晦涩”的成名作,讲了啥?
《撒旦探戈》
讲述了一个骗局被拆穿和乌托邦幻灭的黑暗故事。
在一个阴雨连绵的村庄,
村民们密谋贩卖了集体的牛并试图携款潜逃。
这时候,
从城里来的“救世主”蛊惑了她们。
伊利米阿什和裴特利纳这两位与政府合作的骗子,
宣称可以带着村民走出生活困境。
他们展开了一场先知般的演说,
并顺势榨取了他们的钱财。
这使得村民们不得不离开村庄,
流落到城市,
在一段无望的抗争之后又不得不
重新回到更加破败的乡村。
从废墟中崛起再到重新沦为废墟,
拉斯洛的小说结尾呼应了开头的序幕,
这便预示着某种令人绝望的“恶的循环”。
在译者序中,
余泽民将这部作品评价为:
“翻译完这本小说,
我感觉从人间到地狱里走了一遭。
绝望之后的绝望,
没有人能逃出书中描绘的泥泞世界。”
三、 AI来了,是文学的幕鼓还是晨钟?
匈牙利是中欧内陆国,
国土面积93023平方公里,
人口约954万(2025年1月)。
拉斯洛坚持用匈牙利语创作,
因为母语有着一份“脆弱的本质”。
他曾说:
“匈牙利语很随便,
我爱这种不堪一击的脆弱的特性”。
然而,
随着AI功能的日益强大,
哈佛大学取消了近30门文科课程,
复旦大学缩减近一半的文科招生。
当AI能模仿莎士比亚、海明威等
文学大师创作时,
面对这种全天候、无差别的“降维打击”,
文学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呢?
如何坚守文学的根本,
与时代技术变革进行真正的对话和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