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科学的曙光开始照亮人类认知的边界,其中一项重大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那就是镭元素的发现。1898年,居里夫人(Marie Curie)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在法国巴黎,经过艰苦卓绝的研究,从沥青铀矿中发现了镭。当时,居里夫人在研究铀盐的放射性时,敏锐地察觉到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比单纯的铀盐要强得多。这一异常现象激发了她的好奇心,她坚信在这种矿石中,一定隐藏着某种未知的、具有强大放射性的元素。于是,居里夫妇毅然投身于对沥青铀矿的深入研究中。
居里夫妇从奥地利购买了数吨沥青铀矿残渣,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开始了漫长而繁琐的提炼工作。他们日夜不停地搅拌、溶解、过滤、结晶,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终于在1902年,成功地从几吨的沥青铀矿残渣中,提炼出了0.1克纯净的镭盐。这一克镭盐,凝聚了他们四年的心血和汗水,也标志着人类对放射性物质的认识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镭的发现,在科学界引起了轰动。它的放射性比铀要强数百万倍,这一特性让科学家们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镭发出的射线能够穿透物质,对生物组织产生影响,这一发现为医学和物理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在医学领域,镭被用于治疗癌症,开创了放射治疗的先河;在物理学领域,镭的研究推动了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为后来的核物理学奠定了基础。
▏镭元素的“神化”
镭的神奇特性,很快吸引了商业界的目光。在利益的驱使下,镭被过度宣传和包装,成为了当时社会上风靡一时的“万能神药”。商家们为了追求利润,夸大了镭的功效,将其吹嘘成可以治愈百病、延年益寿的神奇物质。各种含镭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充斥着市场的每一个角落。
在那个时代,含镭的饮用水被宣传为具有神奇的保健功效,能够净化身体、增强免疫力;含镭的香烟则声称可以提神醒脑,同时还能预防疾病;含镭的牙膏更是号称能够美白牙齿、预防口腔疾病,让使用者拥有健康的口腔和迷人的笑容。还有含镭的可可粉、冰淇淋,甚至化妆品,都打着镭的旗号,吸引着消费者的目光。这些产品的广告铺天盖地,无处不在,让人们深信镭就是解决一切健康问题的答案。
据统计,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市场上出现了超过200种含镭产品,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产品的销量惊人,商家们赚得盆满钵满。然而,他们却完全忽视了镭的放射性对人体的潜在危害,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镭女孩” 的出现
在镭元素被神化的热潮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镭女孩”,悄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的阴影笼罩着世界,也催生了对军事装备的巨大需求。美国镭公司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商机,开始利用镭的夜光属性,生产夜光表和飞机舰艇的荧光仪表盘,以满足军队在夜间作战的需求。
为了完成大量的生产任务,美国镭公司开始大规模招募女工。这些女工大多来自普通家庭,年龄在十几岁到二十几岁之间。女工们的工作是用细刷把含镭的荧光涂料,涂在表盘上。这种涂料由镭粉、硫化锌和粘合剂混合而成,在黑暗中能发出明亮的绿光,让表盘上的时间一目了然。然而,公司却没有向女工们透露镭的危害,反而声称这种涂料是安全无害的,甚至对身体有益。公司的主管还鼓励女工们用嘴唇、舌头把毛笔尖舔锐,以在细小的零件上涂准位置,因为这样可以让刷子保持锋利,提高工作效率。
在当时,人们对镭的危害知之甚少,再加上公司的误导,女工们对这份工作充满了热情。她们每天工作数小时,重复着“舔”、“蘸”、“涂”的动作,将镭元素一点点吞入肚中。据统计,每个女工每天大约要完成250个表盘的涂料工作,这意味着她们每天会接触到大量的镭元素。不仅如此,女工们还把镭视为一种珍贵的物质,生活中也大量使用含镭的用品。她们会用剩余的涂料涂抹指甲、化妆,甚至带回家给家人使用。她们不知道,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踏入了死亡的陷阱。
▏噩梦降临
1921年,24岁的艾米莉亚・玛吉(Amelia Maggia)成为了第一个出现症状的女工。她原本健康的身体开始出现异常,下牙龈和下巴处突然传来剧烈的疼痛,这种疼痛如同一把尖锐的匕首,刺痛着她的神经,让她难以忍受。起初,她以为只是普通的牙疼,并没有太在意,只是简单地吃了些止痛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愈发严重,止痛药也失去了效果。
同年10月,艾米莉亚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她不得不向口腔疾病方面的专家约瑟夫・克内夫(Joseph Knef)求助。克内夫医生在仔细检查后,却发现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病症,他从未见过类似的病例,一时也无法确定病因。克内夫医生认为她患有一种与磷中毒相似的疾病,然而奇怪的是,经过检测,艾米莉亚的身体里并没有磷的存在。在无法明确病因的情况下,克内夫医生只能尝试通过拔牙来阻止感染的扩散。然而,事情并没有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拔牙后留下来的伤口不仅没有愈合,反而形成了更大面积的溃疡,疼痛也在她的全身范围内蔓延开来。她的下颚骨、臀部和脚都出现了疼痛的状况,每一次的移动都像是在刀尖上行走,让她痛苦不堪。
1922年9月12日,仅仅病发不到一年,艾米莉亚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死亡证明上写着“溃疡性口腔炎、梅毒”,但她的家人和朋友们都无法接受这个诊断结果,他们深知艾米莉亚的生活作风严谨,根本不可能患上梅毒。然而,在当时的医疗条件和认知水平下,他们也无法找到真正的原因,只能带着无尽的悲痛和疑惑,为艾米莉亚举行了葬礼。
随后,工厂里的一些女工,也相继出现了类似的症状。她们开始频繁地感到疲劳,仿佛身体里的能量被无形的力量一点点抽走,无论怎么休息都无法恢复。接着,牙齿开始松动、脱落,牙龈也出现了严重的溃疡,口腔里弥漫着一股难闻的气味。随着病情的加重,她们的骨骼变得异常脆弱,轻轻一碰就可能骨折,有的女工甚至在走路时,腿部的骨头会突然断裂,发出令人心碎的声响。还有一些女工出现了贫血的症状,脸色苍白如纸,身体虚弱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这些症状的出现,让女工们和她们的家人陷入了深深的恐惧和困惑之中,她们开始四处寻找病因,却始终一无所获。
▏调查与隐瞒
女工们的离奇病症,引起了一些有良知的医生和科学家的关注。1922年12月26日,一位医生因认为女工疾病与职业相关,将检测报告交予工业卫生司。卫生司主任卡斯特重视此事,委派检查员前往美国镭公司调查。检查员认为女工舔舐刷子可能导致中毒,卡斯特写信给新泽西州劳工部副部长请求派人调查,并寄去涂料样品。劳工部派遣检查员厄斯金前往调查,1923年1月25日,厄斯金上交报告,认为女工的病可能是牙科手术造成的巧合。同时,劳工部安排化学家萨玛托尔斯基检测涂料是否含磷,他判定涂料不含磷,虽未对女工进行镭检测却认定女工病症由镭造成,并给出建议。然而,萨马托尔斯基的论断未成为主流结论,一方面劳工部因不具备专业知识未能得出科学结论,另一方面专业学者声音未被认可。最终,劳工部因商业和法律考虑未采取有效措施,美国镭公司继续商业生产。
1925年,美国镭公司首席化学家莱曼(E.D.Leman)去世,马特兰德(H.S.Martland)怀疑其死于镭中毒,经检测确定后应公司要求保密。后来冯・索乔基与马特兰德合作检测女工体内放射性,还为一名去世女工做尸检,发现明显放射性伤害证据。1925年12月,马特兰德和克内夫医生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论文,首次解答“镭女孩”疾病谜团并证明放射性在人体中的存在及危害。马特兰德先是将“镭女孩”死亡的案例和初步的论断披露给了媒体,《纽约时报》等报纸以“开始广泛调查镭致死事件”“美国劳工部开始寻找‘镭坏死’的原因”等标题对美国镭公司工厂女工的离奇死亡进行了连续的报道。这些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公众开始对美国镭公司的行为表示质疑和愤怒,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即将拉开帷幕。
▏开棺验尸,真相大白
随着女工们的病情不断恶化,社会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美国镭公司的隐瞒行为愈发难以维持。1928年3月,在众人的强烈要求下,法医决定对已经去世五年的艾米丽・马基亚进行开棺验尸,希望能从她的遗体中找到真正的病因。
当棺木缓缓打开,一股陈旧的气息扑面而来。艾米丽的肉身早已腐朽,只剩下一具惨白的骸骨。然而,当法医将骸骨取出时,周围的人都惊呆了,只见骸骨竟然发出幽幽的绿光,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格外诡异。这绿光与她们曾经涂抹在表盘上的含镭涂料发出的光一模一样。
法医们小心翼翼地对骸骨进行了全面检查,他们发现,艾米丽的骨骼严重受损,呈现出一种蜂窝状的结构,就像是被无数只小虫蛀蚀过一样。这种损伤是由镭元素衰变时释放出的阿尔法粒子和伽马射线造成的。阿尔法粒子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能够直接穿透骨骼,使骨骼组织受到严重破坏;伽马射线则会伤害骨髓,抑制红细胞的生成,导致严重的贫血。
不仅如此,法医还在她的牙齿和牙龈部位检测到了极高浓度的镭元素。这是因为她在工作中经常用舌头舔舐毛笔尖,使得大量的镭元素残留在口腔中,进而进入身体。这些证据确凿地表明,艾米丽的死亡与她长期接触镭元素有着直接的关系。
▏艰难的维权之路
1925年,“镭女孩”们集体将美国镭公司告上了法庭。她们希望通过法律途径,让公司承认自己的错误,给予她们应有的赔偿和道歉。然而,她们的维权之路充满了艰辛和坎坷。美国镭公司凭借着雄厚的财力和强大的律师团队,对“镭女孩”们进行了无情的打压。他们否认女工们的病症与镭有关,声称这些女孩的病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比如梅毒、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公司还利用各种手段,试图让“镭女孩”们撤诉,甚至威胁她们如果继续诉讼,将会面临更加严重的后果。
在诉讼过程中,美国镭公司妄图用“梅毒感染”等污名化指控和诉讼拖延战术蒙混过关。他们收买医生,让医生出具虚假的诊断报告,声称这些女孩患有梅毒,以此来诋毁她们的名誉。公司还利用法律程序的漏洞,不断地提出延期审理、管辖权异议等请求,试图拖延时间,让“镭女孩”们在漫长的等待中耗尽精力。然而,“镭女孩”们并没有被这些手段吓倒,她们在律师的帮助下,收集了大量的证据,包括医生的诊断报告、工厂的工作记录、其他专家的研究成果等,来证明自己的病情与镭的接触有着直接的关系。
1939年,经过长达14年的漫长诉讼,“镭女孩”中的凯瑟琳・多诺霍终于赢得了这场官司。法庭最终判定美国镭公司存在严重的疏忽和过失,必须对“镭女孩”们的遭遇负责,并向凯瑟琳赔偿25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这个判决结果,不仅为凯瑟琳讨回了公道,也为所有“镭女孩”们的抗争画上了一个正义的句号。
▏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镭女孩”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了近百年,但它所带来的影响却深远而持久。在法律层面,“镭女孩”的抗争成为了劳工权益保护的重要里程碑。凯瑟琳・多诺霍的胜诉,不仅仅为她个人赢得了赔偿,更重要的是,它确立了一个重要的法律原则:雇主必须对员工在工作中所遭受的伤害负责。这一判决结果引发了美国社会对劳工保护法律的深刻反思和全面修订。此后,一系列更加严格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法规相继出台,这些法规明确规定了雇主在提供安全工作环境、防护设备以及进行安全教育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例如,规定雇主必须为从事危险工作的员工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具,如防护服、手套、护目镜等;必须对工作场所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还必须为员工提供全面的安全教育培训,确保他们了解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这些法规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美国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和安全保障,使得类似“镭女孩”这样的悲剧不再轻易发生。
在职业健康与安全领域,“镭女孩” 事件成为了推动变革的强大动力。它促使科学家和医学专家们对放射性物质的危害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建立起了完善的辐射防护标准和措施。这些标准和措施涵盖了从放射性物质的生产、运输、储存到使用的各个环节,确保了人们在接触放射性物质时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例如,在核电站、医院的放射科等场所,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辐射防护规定,佩戴专业的防护设备,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以降低辐射对身体的危害。同时,这一事件也促使企业和雇主更加重视员工的职业健康,纷纷加强了对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如改善通风条件、减少员工接触有害物质的时间、提供定期的健康检查等,以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毕业于新西兰林肯大学。对大众科普知识拥有浓厚兴趣,曾在多个科普期刊上发表过科普文章。关注事实,积极探索前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