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眼中,牛是一种温顺而神奇的生物,它们日复一日低头咀嚼着青草,既不吃肉,也不补充蛋白粉,却能生长出结实而富有力量的肌肉。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牛赖以生存的“草”,并非我们想象中那样贫瘠。青草、干草乃至各种植物茎叶,其主要成分是结构复杂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对人类和大多数单胃动物而言,这些物质坚硬而难以分解,几乎无法提供营养,因此我们形象地称之为“粗纤维”。
然而,对于牛这样的反刍动物,这却是大自然赐予的、有待深度加工的能量宝库。
牛自身并不直接生产分解纤维素的酶,它的强大能力,来自于一个与其共生了数百万年的微型生态系统,瘤胃微生物群落。牛的胃分为四个腔室,其中最大的、也是最核心的就是瘤胃。它可以被看作一个恒温、湿润、持续搅拌的巨型发酵罐。这里生活着数以百亿计的细菌、原生动物和真菌。它们能分泌出人类胃液所没有的、神奇的“纤维素酶”,将坚固的植物细胞壁分解成可被吸收的糖类。
那么,这些被分解出来的糖类,又是如何最终转化为牛的肌肉的呢?
路径主要有两条。其一,微生物利用这些糖类作为能源进行自身的新陈代谢和繁殖,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会合成高质量的微生物蛋白。当这些富含蛋白的微生物随食糜流经牛的后段消化道时,它们会被牛的消化酶分解,最终被牛体吸收,成为构建肌肉所需的氨基酸来源。换句话说,牛吃的虽然是草,但它吸收的,是经过微生物“精加工”和“转化”后的、营养价值极高的“菌体蛋白”。
其二,纤维素被分解后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是牛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这其中包含了乙酸、丙酸和丁酸。特别是丙酸,它可以在牛的肝脏中通过糖异生作用转化为葡萄糖,为全身细胞,包括肌细胞,提供能量。充足的能量供应是维持生命活动、支持蛋白质合成和肌肉生长的基石。没有这些来自草的、经微生物发酵产生的能量,任何肌肉的生长都无从谈起。此外,牛对氮元素的循环利用也堪称高效。植物中除了蛋白质,还含有非蛋白氮,比如尿素。这些物质同样能被瘤胃微生物利用,合成自身菌体蛋白。
这意味着,牛甚至能将一些看似无用的含氮废物,重新纳入蛋白质生产的循环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有限的资源。
除了这些核心的消化机制,牛的进食和行为方式也为其高效转化营养提供了支持。反刍这一将粗糙草料重新返回口中细细咀嚼的过程极大地增加了食物与微生物的接触表面积,使得发酵分解更为彻底。而牛相对安静、少动的生活方式,也减少了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使更多的营养能够被用于生长和肌肉维持。
牛为微生物提供了稳定、安全的住所和源源不断的食物原料,微生物则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牛将无法直接利用的植物纤维素,转化成了不可或缺的能量和蛋白质。
牛的肌肉,本质上是这种共生关系的最终产物,是太阳能通过植物、再经过微生物工厂转化后,在动物体内的一种凝聚形式。牛的这种独特的消化过程也为人类的农业技术提供了灵感。青贮技术就是将青绿饲料在厌氧条件下经乳酸菌发酵,制成适口性好、营养保留多的饲料,这正是对瘤胃发酵原理的一种模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