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小龙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湛江中心医院) 主治医师
审核:林立尧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副主任医师
很多人一听到“胸外科手术”,脑海里就浮现出“开胸破膛、血淋淋”的画面,甚至把“胸外”和“心外”混为一谈。其实,胸外科主要处理的是肺、食管、纵隔、胸壁、膈肌等“心脏以外”的胸腔器官疾病。近20年来,随着微创技术、麻醉、围手术期管理的飞跃,大多数胸外科手术已经告别“大切口、大疼痛”的时代,住院时间从两三周缩短到三五天。本文用通俗语言,把胸外科最常见的疾病、手术方式、术后康复要点一次讲清,让您和家人在需要做出医疗决策时,心里有一张“路线图”。
肺癌:从“开大刀”到“打三个小孔”
肺癌是全球死亡率第一的恶性肿瘤,早期常无症状,体检低剂量CT是发现“磨玻璃结节”最有效的手段。
1. 手术该怎么做呢?
首先是传统开胸手术,在胸壁后外侧切口20~30 cm,开胸手术肌肉切断多,疼痛重,已逐步被微创取代。其次是微创胸腔镜手术,在侧胸壁打1~3个1~3 cm的小孔,利用摄像头和长柄器械,可做楔形切除、段切除(亚叶切除)、肺叶切除、袖状切除、全肺切除等,并常同时进行纵隔淋巴结清扫。另外,目前还有机器人辅助手术,优势是镜头放大10倍、器械540°旋转,适合复杂肺段或袖式切除,但费用高。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仍存在气胸、感染、术后漏气、出血、心肺并发症等风险。对于不能耐受手术者,可考虑立体定向放疗、射频/冷冻消融、支气管镜下消融等。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 切多少肺?
肺叶切除仍是早期肺癌“金标准”。如果结节<2 cm且为纯磨玻璃成分,可考虑“肺段切除”——只切带有肿瘤的肺段,保留更多肺功能。对于多发小结节、高龄或肺功能差者,可选“楔形切除”——像削苹果一样把肿瘤连同周围少量肺组织“夹”掉。
3. 术后要化疗吗?
ⅠA期一般不需要;ⅠB期以上根据基因突变、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决定化疗、靶向或免疫治疗。
4. 康复小贴士
术后第1天下床、吹气球、咳嗽排痰是“三大纪律”;2周后可散步、爬楼梯,1个月内避免提5 kg以上重物。
肺结节:90%是良性,切不切看“颜值”
1. 哪些结节要警惕?
(1)直径≥8 mm;
(2)边缘毛刺、分叶、胸膜牵拉;
(3)随访中增大或实性成分增多。
2. 诊断“三部曲”
低剂量CT(筛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代谢高)→CT引导下穿刺活检(明确性质)。
3. 手术指征
高度怀疑恶性、穿刺无法确诊但影像恶性征象明显、患者焦虑且愿意手术。
4. 术式
对于小而良性的病灶可观察或做楔形/肺段切除,术中冰冻病理提示良性则结束手术,恶性需追加肺叶切除;反复感染或导致大量咯血、肺功能损害者可考虑手术切除。支气管扩张严重者可行切除病变段或肺叶,有时需广泛清创。
气胸:瘦高个男生的“隐形炸弹”
1. 为什么会“肺漏气”?
肺尖部先天性肺出现胸痛、憋气,严重时嘴唇发紫的症状。
2. 第一次发作怎么办?
少量气胸(肺压缩<20%):吸氧+卧床,70%可自行吸收。
中大量或症状明显:急诊胸腔闭式引流——在腋中线第4-5肋间插一根细管,把胸腔里的气体“放”出来,多数2~3天肺就能复张。
3. 反复发作就要“斩草除根”
第二次同侧发作、双侧同时发作或CT发现明显肺大疱者,建议行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胸膜固定术(机械摩擦或化学粘连),复发率<5%。
4. 术后注意事项
1个月内避免用力、潜水、高空跳伞、剧烈扩胸等诱发复发的活动;坐飞机前最好拍片确认肺完全复张;戒烟有助于降低复发率。
食管癌:把“进食困难”扼杀在摇篮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1. 早期信号
(1)吃干饭需就水;
(2)胸骨后烧灼、哽咽感;
(3)夜间平卧返酸水。
2. 诊断“金三角”
胃镜+活检→增强CT(看外侵)→超声内镜(判断肿瘤深度和淋巴结)。
3. 手术怎么做?
(1)传统“三切口”食管切除术:在右胸、腹部、颈部分三步完成,创伤大。
(2)微创三切口食管切除术:用胸腔镜替代开胸游离食管,腹腔镜替代开腹管胃,颈部切口缩小(3~5 cm),实现“三切口”但微创,通常出血<100 ml。
(3)微创两切口食管切除术:“先肚子、后右胸,胸顶吻合”的微创二切口术式,适合肿瘤位于食管中下段,但无法清扫颈部淋巴结。
4. 切掉食管后怎么吃饭?
术后需重建消化道,常见方法有胃代食管(把胃做成“管状胃”拉到胸腔或颈部,与剩余食管吻合)、结肠代食管等,通过吻合技术恢复食物通道。术后1周开始经鼻-空肠管喂流质,2~3周逐步过渡到半流、软食,3个月后可正常饮食,但要“少量多餐、细嚼慢咽”,需定期复查确保恢复情况。
5. 术后要不要放化疗?
Ⅱ期以上推荐“三明治”方案: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手术→术后免疫维持,5年生存率可由30%提升到50%以上。
纵隔肿瘤:藏在“两肺之间”的定时炸弹
1. 常见类型
(1)胸腺瘤(可合并重症肌无力);
(2)畸胎瘤(里面可能有头发、牙齿);
(3)神经源性肿瘤(多位于后纵隔)。
2. 手术路径
(1)胸腔镜:前纵隔肿瘤(胸腺瘤)——右侧胸腔三孔法,连同胸腺及脂肪组织整块切除,降低重症肌无力复发。
(2)剑突下三孔:美容切口藏在胸骨下缘,术后疼痛更轻。
(3)后纵隔神经鞘瘤:侧卧位单孔胸腔镜即可完整剥离。
3. 术后注意
胸腺瘤合并肌无力者,术后需继续服用溴吡斯的明,警惕“肌无力危象”。
手汗症:一个“小切断”告别“水手”
手汗症是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手掌、脚底、腋下多汗。可通过胸腔镜在双侧T3或T4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每侧仅需一个5 mm小孔,手术时间约半个小时,术后手温立即升高。术后最常见副作用是代偿性多汗(背部、大腿出汗增多),多数在半年内减轻。
胸壁畸形:漏斗胸、鸡胸的“美容级”矫正
1. 微创漏斗胸矫正术
在胸骨后置入一根弧形金属板,把凹陷的胸骨顶起,2~3年骨重塑后取出,切口仅两侧胸壁2 cm,术后第2天下地,1周出院。该手术创伤小、瘢痕隐蔽,是目前漏斗胸矫正的金标准。
2. 适应证
对称或不对称的漏斗胸,Haller CT指数≥3.2或出现心肺症状/心理困扰。最佳年龄为12~18岁(胸壁弹性好);成人亦可,但复发率、疼痛升高。
3. 注意事项
术后1个月内避免身体扭转、剧烈扩胸运动,防止钢板移位。
脓胸与支气管扩张:反复发烧、咳脓痰的“老病根”
1. 急性脓胸
先穿刺或胸腔闭式引流,细菌培养选抗生素;若引流不畅、肺不张,则行胸腔镜纤维板剥脱术,把包裹肺的“脓壳”剥掉,让肺重新张开。
2. 支气管扩张
局限于一叶肺(如左下叶、右中叶),反复大咯血、大量脓痰,药物控制不佳,可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症状显著改善。
微创时代,麻醉和镇痛一样重要
1. 麻醉方式
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让术侧肺“休息”,健侧肺维持呼吸;现在也有“非插管”胸腔镜,保留自主呼吸,减少咽喉损伤。
2. 镇痛“三件套”
(1)术中肋间神经冷冻或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术后48小时内几乎不痛;
(2)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泵;
(3)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弱吗啡类药物,72小时后改口服。
3. 加速康复外科快速康复
术前2小时可喝糖水、不留尿管、术后6小时进水,第1天下床活动,平均住院日缩短2~3天。
胸外科手术早已不是“开胸裂肺”的恐怖场景,而是一门兼顾肿瘤根治、功能保护和生活质量的“精准艺术”。如果您或家人被诊断为上述疾病,请记住三句话:早筛查、早发现,永远是最高性价比的“保险”;找“胸外科专科”而不是“普外”或“肿瘤科”,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相信科学、相信团队,医患携手,才能把“手术台”变成“新生活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