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月球车也能“跑高速”?中国团队突破全轮贴地技术,崎岖地形稳如“太空高铁”

Engineering前沿
工程院Engineering系列期刊内容精选
收藏

“玉兔二号在月球上走了10年,累计行驶才1200多米,比马拉松选手的‘龟速’还慢!未来月球基地建设、火星资源勘探,总不能靠‘慢走漫游’吧?”近年来,行星探测任务对漫游车的速度和地形适应性提出迫切需求,但月球、火星表面的陨石坑、碎石堆如同“天然减速带”,传统漫游车稍快就可能打滑、颠簸甚至“翻车”。近日,我国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在《Front. Mech. Eng.》发表研究,提出高速行星漫游车(HPR)设计新范式——通过“多环自适应悬架+主动控制”技术,让漫游车在崎岖地形上高速行驶时仍能“全轮贴地、稳如高铁”,仿真验证显示其在极端地形下速度提升至传统车型的2.5倍,为深空探测“提速”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传统漫游车“龟速”的秘密:被地形“卡脖子”的悬架

“不是不想快,是悬架‘扛不住’!”团队负责人解释,传统行星漫游车(如玉兔二号)最高速度约0.2米/秒(0.72公里/小时),相当于人类散步速度的1/3,主要受两大“地形难题”制约:

  • 路面“颠簸放大器”:月球表面粗糙度远超地球(如图1功率谱密度PSD图显示,月海区域微小凸起达毫米级,高地碎石尺寸超半米),速度提升会让地面冲击呈几何级放大,就像“开电动车过搓衣板路”,车身剧烈震动可能导致精密仪器失灵;
  • 悬架“非刚即柔”困境:传统刚性悬架(如图4a)像“硬骨头”,遇到障碍物车轮易悬空(如图3显示,0.05米/秒速度下地面加速度激励已达某阈值,速度翻倍后激励幅度激增);柔性悬架(图4b)虽能减震却“软塌塌”,高速时车身侧倾严重,就像“开没有减震的自行车过坑”。

创新设计:“机械乐高”搭出“八爪鱼悬架”,全轮贴地不打滑

为破解“快与稳”的矛盾,团队从“结构+控制”双维度突破:

  • 多环悬架“刚柔并济”:放弃传统单一悬架,首创“并联主动悬架”(图4c)与“多环机构”组合——每个车轮通过独立悬架与车身连接,悬架内置弹簧阻尼器和主动关节(图8-10),能像“八爪鱼的触手”实时调整角度和高度,确保全轮始终贴地(3.1.1“全轮附着状态”)。
  • 拓扑结构“积木法”:通过单开链(SOC)单元进行悬架类型综合(图7),像搭“机械乐高”一样组合出不同环数的机构(Tables 1-5显示单环到五环拓扑结构),最终选定四环悬架(图11):四个闭环交叉连接,既保证刚性(抗颠簸)又具备6个自由度(DOF,三维空间姿态调整),就像“给漫游车装了‘智能减震腿’,遇坑能抬、遇坡能踩”。

控制“黑科技”:悬架会“读地形”,主动调整比“老司机”还稳

设计的核心是让悬架从“被动减震”升级为“主动防御”:

  1. 实时“地形扫描”:通过地面加速度传感器(类似汽车ESP系统)监测路面起伏,0.1秒内计算出每个车轮的理想接地位置;
  2. 多环协同发力:四环悬架的主动关节像“肌肉群”协同动作——左前轮遇凸起时,对应悬架收缩“抬腿”,右后轮遇凹陷时,伸展“踩实”,确保车身姿态平稳(如图5幅频特性显示,并联主动悬架在高频段震动衰减率比刚性悬架高,过滤颠簸效果更优);
  3. 拓扑优化“不卡顿”:通过SOC单元对称分布(图6连接点布局),确保悬架自由度与地形复杂度匹配,避免“关节打架”,就像“给机械腿装了‘协调中枢’”。

仿真验证:Class E级“月球搓衣板路”,速度翻倍仍稳如平地

团队在仿真中对四环HPR进行“极限测试”:

  • 最崎岖地形(Class E级):模拟月球高地碎石路面(图12 ISO Class E路况),HPR以0.5米/秒(1.8公里/小时,传统车型2.5倍)行驶,垂直加速度均方根值(Fig.13d)比刚性悬架降低,车身“点头”(俯仰加速度)和“侧倾”(横滚加速度)幅度减少,精密仪器“坐享”高铁级平稳;
  • 交叉轴障碍(车轮高低差):四个车轮分别通过不同高度障碍(图16a),主动悬架实时调整轮载,各轮接地压力波动控制在±10%以内(图16b),避免打滑或悬空——这意味着即使单侧车轮陷入10厘米深陨石坑,另一侧车轮仍能提供足够抓地力,防止“翻车”。

未来展望:探月“提速器”来了,2030年或实现“月球车跑马拉松”

这项技术为深空探测任务带来变革:按0.5米/秒速度,HPR一天可行驶43.2公里,是玉兔二号日均行程(200米)的216倍,能快速覆盖月球熔岩管、火星古河道等关键区域。团队计划下一步开展物理样机试验,验证-180℃极端低温和真空环境下的悬架性能,为我国载人登月、火星采样返回任务提供支撑。

“未来若优化至1米/秒(3.6公里/小时),月球车跑完42公里马拉松仅需11.7小时,深空探测效率将大幅提升。”论文通讯作者表示。

内容来自:FME机械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