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历史是生产与饮用、文化与科技同步的一部发展史。茶成为文化的饮品,与全社会的人文关注有密切关系。

茶的制法
唐代茶叶生产发展迅速,产茶区域几近于现代,其贡茶客观上成为质量标杆,推动了全国茶叶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随着贮运需求的产生以及口感的变化和对特定风味的追求,在生产制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工艺。

到唐代,以贡茶为代表的蒸青饼茶制作工艺包括“采、蒸、捣、拍、焙、穿、封”等七道工序,已相当成熟;宋代的“龙团凤饼”,继承唐制,整个制茶过程工序达十多道。其原料之细嫩,工艺之繁复,可谓登峰造极。元代,民间的散茶、末茶等开始崭露头角,与腊茶(团饼茶)平分秋色,属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转折期。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废团茶、兴叶茶”的诏令,是一个从团饼茶向散茶时代转型的契机,为新茶品的大量出现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从此以后散茶大量出现,成为主流茶品。从绿茶的制作上看,从“湿热杀青(蒸汽杀青)”向“干热杀青(锅式炒青)”的主流转变,使绿茶的香气、滋味等有了更好的呈现。到明代,除蒸青、炒青、烘青绿茶之外,又有黄茶、黑茶、白茶、红茶,明末清初出现了青茶。六大茶类分别形成了特殊的加工关键技术,如“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发酵”“做青”等,成为中国茶叶制作的传统工艺精华。随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思想的解放,以六大茶类为基础,又衍生出多种再加工茶,如花茶、速溶茶等。同时,各茶类之间的技术也正相互影响、渗透、借鉴,因此有理由相信,中国茶类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节选自《一杯茶中的科学》
